全中國年味最濃的地方,在東北大集
不知道你們那裡的年味怎麼樣,反正上流君已經淪陷在短視頻裡的東北大集裡了。
只恨自己沒有平替,抱着手機過乾癮,想着有機會一定要去東北趕一次大集。
原因無他,實在是因爲東北大集太太太勾人了!
熱騰騰的燒烤冷麪豆腐腦,黃澄澄的炸糕、粘豆包,泡在水盆裡一咬一汪水的凍梨,大雞、大鵝、大肘子、豬頭肉,能鋪半個操場的各色冰棍雪糕……簡直就是吃貨天堂。
東北大集,就重在一個大字。
以有百年傳統的蒲河大集爲例,蒲河大集光佔地面積就有2萬多平方米,大約能頂三四個足球場大,一眼望不到頭,即便你不買東西,一個多小時都逛不完。
同在瀋陽的祝家大集,佔地4萬多平方米,造化大集佔地5萬多平方米,比蒲河大集還大。
然而,面積大,還不是東北大集唯一的優點。除此之外,大集上賣的東西無所不包。
活體大鵝現殺現賣,15一斤,鵝:瑟瑟發抖。
烤大豬蹄子,現場選購,現場火烤,問就是吃了賺大錢。
現場“喀嗤”大馬哈魚。
還有大棉腦、大棉猴兒和大棉褲。
讓人不得不懷疑,大,是不是東北人的平均追求。
不過,東北大集上最好玩的,遠不是這種平平無奇靠體積和質量取勝的農貿市場產品,踏進集市的包圍圈,最能讓隔壁小孩和南方人慾罷不能的,應該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特色吃食,以及早就走出大城市的童年回憶。
從祖父母小時候就有的凍梨、粘豆包,父母小時候吃的餅乾、糖瓜,到你小時候喜歡的烤冷麪、辣皮子,應有盡有。
△來源:圖蟲創意
過年要用到的節慶用品一站購齊,村口二大爺喜歡的年畫,東北特色的各色大小福字、財神、春聯、窗花、燈籠,貼門口的、貼窗臺的、貼炕頭的、貼三輪車後備箱的,甚至貼廁所的,要啥有啥。
紅秋衣、紅秋褲、紅褲衩,也都得安排上。
△來源:小紅書@長白島地出溜
在東北零下十幾度甚至二十幾度的氣溫下,室外就是天然大冰箱,這給大家創造了在集市上交流一些非常規早市商品的條件。
東北大集上的雪糕攤,一塊錢一根還買十送一,成箱抱走也不是不可以,簡單收穫快樂,刺客遠離我。
東北大集也是全國唯一在室外交易各類冷凍水果的市場。
在東北,凍水果的種類格外豐富,比較常規的像凍柿子、凍梨、凍黃桃、凍海棠果,還有不太常規的“高級”貨,像凍葡萄、凍香蕉、凍草莓。
凍海鮮也是東北大集上的一類特色。成筐成筐的凍帶魚,鋪陳一地的嘎牙子魚,成麻袋的魷魚、小墨魚、小黃魚、大黃魚……趕上查幹湖冬捕開漁,附近的大集沒準還有新鮮的大魚頭。
△來源:微博@靚雅雅vivian
如果是年貨大集,那雞鴨魚肉也是少不了的。與摳摳搜搜的城市菜場不同,在東北大集,買豬肉都是“半扇半扇”買。
跟精緻的都市生鮮超市也有所區別,同一只豬牛羊身上的不同部位在這裡絕無三六九等——無論是前尖、後座、腰條還是腱子,要哪給你切哪,價格差別不大,誰也不要過分高貴。
大集上現場殺豬、現場灌血腸這種場面,可能出了東北,也少有人消受得了。
東北特色農副產品也少不了。老話說得好,“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逛大集,怎麼少得了老山參呢?
△雖然烏拉草的地位早已被鹿茸取代,但老山參的頭把交椅還穩穩坐着|來源:@官子旅行
土榨油在東北也是很有地位的,任你電視廣告吹得天花亂墜,在東北人眼裡,大豆油,還是趕集打的香。
逛大集,大人們採購必需品,孩子們眼睛盯着各類小吃。
熱騰騰的粘火燒、粘豆包,誰看了都得停下腳步;巧克力味和酸奶味兒的炸油條讓人不做選擇乾脆各來一份;烤冷麪、豆腐腦也可以坐下吸溜一碗;夾辣條的煎餅果子可以當中午飯邊逛邊吃,再配一根裹滿孜然和辣椒麪的大烤腸,用東北大集最常見的標語,那就是“嘎嘎香”。
△粘豆包要配蘇子葉蒸的|來源:圖蟲創意
還有炸串、滷味、大碗麻辣燙,各色點心、乾貨,無論是趕集的還是上貨的,走過路過,稱幾斤花生瓜子,打一袋散裝白酒,在冰天雪地裡整個小馬紮就地一坐,就着串兒吸溜着熱辣的粉條子,對新年的期盼和心氣兒,隨着熱騰騰的蒸汽慢慢攀升。
△來源:圖蟲創意
談及過年,白山黑水的大東北,可能是全國上下年味兒最足的地區之一。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東北人爲了過年可以有多拼。在東北,基本上剛入臘月,大家就紛紛開始準備年貨。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可見,從小年起,東北人就開始一趟一趟地趕大集。
但事實上,大集在東北,並不是只有年關上纔有,很多地方一年到頭都有定期的集市。
現在的東北大集,跟遍佈全國的早市文化一樣,源自古時候定時定點的集市貿易,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
以遼寧瀋陽的蒲河大集爲例,蒲河大集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自發形成的牛馬市,是“六畜”和各類農貿產品的交易市場,逢公曆2、5、8開集。只不過類似的集市年關前更爲火爆。
相比從六朝時期就開始擁有集市的中原人民,因爲地理和當時種種政治因素,東北的集市起步相對較晚,基本上從明清兩代纔開始。明萬曆年間,官府在軍屯附近圈了兩個地兒設立“互市”,方便當地軍民跟外邦人做買賣。
到了清代中後期,因爲一些不可抗力,清廷幾乎是半公開式地開放了東北老家,對大家圈地盤偷偷做買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產生了一些生意興隆的經貿重鎮,以及腰纏萬貫的“遼寧商人”。
△清末集市
跟很多地方先有農民再有自由集市,隨後演化成城鎮這樣的發展方式不同,東北的集市,最初大多是朝廷官員在空地上設立的,是真正的“0起步”。
如今東北很多的城鎮,是基於曾經的集市而存在並發展的。貿易依託於集市,集市匯聚人口,人口集成鄉鎮。可見集市是東北限定下,聚攏人氣的大功臣。
東北集市分大集和小集,區別不是人多少,而是“賣的啥”。只有“蔬菜酒肉”上市的集市那是小集,而賣木植和牲畜的集市纔是大集,清代的縣治所在地往往就是大集所在的集鎮。
△1880年的中國集市
像前文說的蒲河大集,陽曆尾數369開集的造化大集,陽曆尾數147開集的祝家大集,雙日開集的茨榆坨大集,以及陽曆尾數147開集的望花大集等知名的瀋陽大集,在歷史上都是“牛馬市”出身,所以才叫大集。
而各地的小集有的隨着人口的聚集和行政區域變遷,規模逐漸擴大,也有的逐漸演降級變爲當地的早市。
但對東北人而言,他們是不會說“逛小集”的。
因爲每個地方多少都有幾個屬於自己的特色集市,流通着東北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載着東北崽子們“好吃的管夠”的人生理想。在他們看來,趕集一律都是“逛大集”。
△大連露天市集|來源:圖蟲創意
而像比鄰俄羅斯的黑龍江綏芬河的大集,則吃足了邊貿紅利——這裡的大集會經銷俄羅斯商品,甚至有兩國郵票、首日封、紀念封、舊唱片、軍裝等等東西。畢竟,一個冷知識,俄羅斯人也是會趕大集的。
不同於開放的江南和富饒的中原,東北這片肥沃的黑土地,在最早的時候,便是隨着集市的出現慢慢繁榮的。種地、生產,然後拿去集市上賣,再從集市上買回必需品。
這樣的生活讓趕集這件事,成爲東北人祖輩們生活的核心,而這種深藏在血脈裡的日常,也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東北人。過大年、逛大集,早已變成了這一代80、90後的童年記憶。
△長春大屯市集|來源:圖蟲創意
東北朋友說,從三四歲的時候開始,每年大年二十七八,他就和兩個哥姐坐上二叔的三輪車去趕大集。
到了地方,二叔二嬸會先去給各家稱包餃子的五花肉、排骨、豬頭肉,買鞭炮、年畫、瓜子花生和糖瓜,如果手頭富裕,還會買點點心和“光頭”(一種餅乾)。
臨走之前,他們幾個孩子能自己挑點喜歡的東西,例如糖葫蘆、泡泡糖、奶油蛋糕等等。
他記得有一年也是兔年,他挑了一個小兔子燈籠,提手上安一節五號電池就能亮,讓他成爲全村最靚的崽。
△來源:@靚雅雅vivian
另一個佳木斯的朋友說,他家裡在鎮上開了個五金店,每逢大集家人就要去擺攤,寒假裡,他天不亮就要起,跟着父母開着車去集上。黑龍江的冬天冷得刺骨,趕集的時候要穿得格外合適——
要厚,但不能太厚,要透氣,不然汗悶在裡面,反而容易凍傷,大棉鞋、大棉襖和露兩指的夾棉厚手套是標配。
即便起得早凍得狠,趕集的日子那段記憶依然令人回味。大集上的新鮮事多,好吃的好玩的也多。
家裡不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就跟其他攤販的孩子一起跑出去瘋玩,有人家裡賣炮的,分大家一把摔炮;有人家裡擺燒烤攤兒,可以蹭一口小腰子;中午到了飯點,拿十個氣球皮跟隔壁擺攤的大娘換個大煎餅,樂呵呵。
很多漂泊在外的東北人都說,自從離開家,再也沒見過像東北大集上那麼便宜的物價。
一百塊在大城市可能點不了三頓外賣,但在東北大集,水果輪堆賣,蔬菜的價格是毛,瓜子拿瓢舀,現烙的餅論斤稱,一百塊可以買出一大家人一星期的飯菜綽綽有餘,來來往往的人買東西都是十幾斤起步。
△來源:大衆點評@愛吃的小胖
“自從離開東北,我再沒吃過五塊錢的蓋飯和一塊五的煎餅。”有人說。
而來逛大集的南方人也可能會被東北人的豪邁所震驚。當你試圖用逛南方菜場的風格稱兩個凍梨時,豪橫的東北大爺一臉淡然地表示:“倆還賣啥?送你了!”“夠嗎?不夠再來點!”
△來源:@吃貨的胃藝術
東北大集物價低固然有近幾十年來經濟下行的因素在,但其中不免蘊含着屬於這片土地上人民獨特的脾性——簡單,爽快,直來直去,重人情。
無論天氣再怎麼冷冽,條件再怎麼惡劣,冷空氣衝不淡人的熱情,東北人的日子就是要熱熱鬧鬧地過。
而東北大集裡蘊含的年味兒,也把這一年來人們對好日子的期盼拔到了頂峰——放肆這一次,東西撒開了買,吃的撒開了造,鞭炮聲一響,一切的不順利都被丟在身後,新的一年,一切都還存着希望。
作者| Likely
編輯|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