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奧援無經費 難複製罷韓
罷免陳致中運動4日展開第二階段連署,罷中總部發言人郭倫豪表示,目標在60天內達成2.8萬份。(柯宗緯攝)
罷韓成功後,各地烽火連天展開「報復性罷免」,綜觀這些罷免團體,無論是罷免陳致中、黃捷、王浩宇等,缺乏「罷韓國家隊」龐大的奧援及媒體聲量,難以複製罷韓成功模式,但已拋出「警告」訊息,專心爲政纔是民之所向。
罷韓團體遊走法律邊緣,在韓國瑜上任高雄市長未滿1年,就開始展開罷免連署運動,公開「偷吃步」。再者,因韓要選總統,WeCare等罷韓團體名義上是監督市政,卻力助小英穩坐高位,大多媒體也配合報導,能黑韓就黑韓,讓罷韓聲量居高不下。
罷韓原本自稱是公民運動,無政治力介入,但到後來演都不演了,民進黨公開助攻,最後「一箭三雕」,不但讓小英繼續連任、韓國瑜下臺、陳其邁如願當市長,寫下史上頭一遭罷免直轄市長成功紀錄。
雖然罷韓後,不少人極爲憤慨,在各地發起罷免連署運動,但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畢竟沒有龐大的政黨奧援介入,缺乏經費、募款,以及有模有樣的組織分工、媒體曝光度,都讓「報復性罷免」是否會成功,打上大問號。
或許對於發起罷免的人士而言,罷免只是一種手段,要讓這些「政客」懂得反省,應該要回歸市政、爲民服務,而不是成天蹭韓求聲量,或變身政治網紅,辜負曾經投票的選民,不然終將被民意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