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氣象一新,但也別太高興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家長們都被一個消息鼓舞着,喜氣洋洋,那就是強基政策往前邁了一大步。

總體的意思是,能夠參與強基計劃的條件被放寬了,很多孩子憑藉高考成績達到某個標準就可以參加某個學校的選拔。

預計之後還會有更多學校參與進來。

我們這些距離高考還有好幾年的孩子看似好像都有機會。機構們也迅速把這個信息做了具體解讀並傳播到了更廣闊的範圍。

這個政策上的變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的顯然不止是高考這一個環節。

那麼做爲家長,我們從這個變動中能夠解讀到哪些信息呢?

首先,這個變動最大的利好方,是那些數理特別好,但是綜合成績整體並不突出的孩子。

以往,這樣的孩子因爲偏科而煩惱,現在,政策實際上是對這些孩子的綜合能力要求降低了。

他們可以放心大膽地把精力用到專注拔高自己的優勢科目上,並以優勢科目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個變化我們也還可以觀望一下早培最近一兩年的錄取上是否發生改變。

早培的錄取偏好從數理大牛到數理突出綜合好,是跟着高考指揮棒來調整的。如今高考風向標變了,早培的錄取會不會也做相應的調整呢?

咱們注意觀察。

而我們這些孩子數理思維並不突出的家長,則是感覺優勢又被剝奪了的一些。

因爲數理學科並不以單純努力就可以改善爲特點,天花板因爲思維特質而受限,孩子擅長的文科思維又不能得到很好的認可,這就意味着他們未來的出路又會窄了一分,所以未免心裡會感到沮喪。

其次,這個政策的出現,影響最大的並非高考環節。

對於高考而言,教改減負這麼多年,從實際情況看,似乎又回到了20多年前,我們高考的時候。

改來改去,又回到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邏輯圈裡。

而且,雖然強基的條件放寬了,但是現在這個條件在多數孩子看來,依然是高不可攀的,只有金字塔尖的很小部分羣體纔有機會。

而進入這個羣體並被看見,需要的是真的有天分,確實能學好,其他大部分人去爭搶,最後也還是當炮灰。

所以,在高考這個環節,還是需要家長頭腦冷靜,幫助孩子做出更有利的選擇。

強基有兩個問題:

一是如果不是對基礎學科有真實的濃厚興趣,只是爲了升學環節受益,那麼過了大學階段,以後考研選專業依然要面臨選擇,如果是從就業考慮,基礎學科就業會很困難。

當然我們不排除,國家後續會對學習基礎學科的這些社會急需的人才,在就業方面有一些政策上的引導和傾斜,這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參與進去。

這和中考環節選擇職業貫通是一樣的,除了政策的鞭策以外,還需有利益上的引導才行。

另一個問題是,國家需要擴大選拔基礎,但是具體到參與強基的這些人來說,只有絕對頭部才能受益,其他很多人最後淪爲炮灰,甚至本來通過高考反而能去到更好的學校。

這就需要家長們認真評估孩子的實力,儘量做出好的選擇。初中的時候還可以只管努力往前衝,高中就要做更實際的打算。

所以,總體而言,雖然強基的條件放寬了,但是實際上能夠覆蓋到的羣體並沒有擴大多少。

比如,2022年北京市高考數學140以上的只有300多人,2023年海淀區高考數學140以上的也只有340人,依然是塔尖之上的塔尖纔有可能進入這個範圍。

所以,大家也不沒必要跟着瞎樂呵,這事兒和絕大部分孩子都沒啥關係。

當然,雖然強基政策的變化對高考這個環節的影響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但是對升學考試的底層邏輯的顛覆是很大的。

過去幾年,我們似乎走上了一條非常奇怪的路子,這也被很多人批判或者吐槽過。

比如,我們本來期待的文理均衡,都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後來變成了在升學考試階段過分強調文科的重要性,並因此出現了一大堆牛鬼蛇神。

比如生造出來的大語文概念,比如中高考的出題思路,把數學物理題出成又臭又長的語文或者歷史題,等等。

當然,即便如此,仍然沒有改變文科專業在就業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尷尬。

而理科思維以簡潔爲美,以上那些些奇怪的做法其實並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科思維。

包括學校的教材,爲了增強理解力,故意編的像講故事一樣,囉裡囉唆,重點內容要到行文中去找,這真的不符合理科學習的特點。

我覺得,雖然現在這個情況還沒立刻發生改變,但後續會出現“撥亂反正”,逐步扭轉過來。

我預計強基政策改變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小升初。當然,實際最興奮的也確實是小升初的家長和小升初機構。

道理很簡單,就像想要把足球踢好,全民運動的基礎很重要一樣,想要在理工基礎學科上發力,要從娃娃抓起,選拔培養的線程要足夠長。

當然,現在小升初環節的創新選拔已經從政策層面對接上了。各區都有在通過政策明確落實。

從今年的小升初變化來看,簡直就是天翻地覆的。

首先,儘管小升初家長們個體感受還是信息不夠透明,但是相比以往,今年好太多了。

公開考試的機會大大增加,大家談論DZ也不用過分藏着掖着。

有人說,學校的很多活動還是被取消了呀。

這是因爲有兩個政策體系在同步發揮作用。雙減也是政策,也要執行。

學校想要招生,務必要想辦法把自己的活動納入創新選拔之類的符合政策要求的框架裡去,要有“合法化”的過程,這個我在去年的很多文章裡都寫過。

目前來看,可以說是應驗了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着看看。

我們工作中都知道,你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遵循各種規定框架,要想辦法去獲得支持和資源,學校要做的就是這個。

你會看到,很多好學校在政策出來的第一時間就開始行動了,有的學校甚至在政策出來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內部消息,並已經着手準備了,所以總能搶先一步。

而且很明顯,雙減政策同時執行,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壓那些額外給家長增加負擔的割韭菜項目。只是這些東西不會一下子全部被消除,今年還是有點餘溫。

明瞭了以上種種,做爲學生家長,我們應該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在這樣的升學體系中處於哪一環,自己現在在這個環節裡應該怎麼做纔對孩子最有利。

對於小學家長來說,一定要及時關注政策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對孩子的學習規劃。

一定要關注政策趨勢!!!很多人不關注政策趨勢,只關注具體事情,所以到了關鍵時刻抓不住重點。

我在幾十場家長活動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家長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對信息的敏感度完全不同,有的人能夠一下子抓住重點,有的人你說了很多她都不知所云。

這種差異的來源就是缺少大局觀,不重視對趨勢的觀察和把握造成的。

今年的小升初,還有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以往以奧數爲主的選拔體系變成了以孩子能力爲主的選拔。(實際上一直是以能力爲主的,這個變化是從家長感受視角來說的)

實際上,過去因爲奧數的作用,讓我們誤解了學校在選拔過程中的真實意圖,我們以爲學校要的是奧數成績,實際上學校要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

只是當時囿於環境原因,奧數做爲選拔工具最簡潔,所以我們就以爲是奧數起了決定作用。

今年的情況是,除了奧數以外,信息學的佔比更大了,物理的作用也增加了,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很多神測類的考試,還有主要考察對初中內容的掌握程度的,甚至還有直接考察計算能力的。

綜合起來就是,考試更注重孩子底層能力的選拔了,那些沒有學過奧數,但是底層能力出衆的孩子也有了上桌的機會。

而底層能力的培養,越低年級的孩子越要更重視。

對於初中家長來說,利好是,如果孩子數理能力很強,但是因爲規劃失誤,失去了初中學習競賽和強基的機會,那麼他在高中發力也來得及。

強基條件的放寬簡直就是專門爲這些後發制勝的孩子準備的,讓真正有天分而不是靠強學強刷題的孩子能夠冒出頭來。

簡單來說,只要孩子是有真正的能力的,他現在的機會面就又擴大了。

總體而言,這個政策的變化,對小初家長們更有利,等於從一個追求表面公平的環境裡生闢一條通道出來,給到那些確實有實力有天分的孩子以機會。

只要孩子實力夠,你不用過分擔心他因爲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被埋沒,他有很多環節上的很多機會可以露出鋒芒。

當然,對我們這些孩子在數理思維方面並不突出的家長來說,是一件並不那麼值得開心的事。

我們可能需要比以往更理性,才能剋制住被政策牽着鼻子走的傾向,想要能夠真實地按照孩子的擅長去選擇科目和專業,變得更難了。

以上,今天的北京更像春天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