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3640萬中國人深夜熱辣流汗的APP,9年後的今天發生了鉅變!

作者|普子胥

出品|本站科技《態℃》欄目

前言

9年上市長跑,讓數千萬國人深夜大口喘氣、運動流汗的Keep,終於圓夢港交所。

2023年7月12日,“運動科技第一股”Keep正式登陸港交所,股份代號爲3650。售價爲每股28.92港元,上市時keep市值達152.02億港元,IPO募資總額約3億港元。

招股書顯示,Keep在2022年營收達22.1億元,較2021年同比增長36.6%;2022年調整後淨虧損爲6.67億元人民幣,虧損較2021年的8.27億元收窄。

9年來,Keep共經歷了9輪融資,累計6.48億美元。可上市從不是終點。

經歷了2015迅速發展、2018年商業化進展不順、2020年疫情煥發新生、以及近年來數次上市不了了了後:這一家在成長路上高光與波折同在的明星企業,又將如何在未來,如何解決機遇與風險的永恆命題?

一、盈利問題懸而未決

2023年7月12日,“運動科技第一股”Keep正式登陸港交所,股份代號爲3650。

招股書顯示,Keep產品和服務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線上健身內容、智能健身設備以及配套運動產品。

其中,線上健身內容爲KEEP業務核心,主要包括直播課和錄播課,智能健身設備包括手環、智能單車、跑步機等,配套運動產品包括瑜伽墊、啞鈴等。

在Keep的收入構成中,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和keep會員訂閱和線上付費內容是其收入大頭。其中,keep自有品牌運動產品佔總體營收比重,近些年雖有所起伏,但2022年該業務收入爲11.3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0.3%,佔比達51.4%,仍是公司最大收入來源。

而keep會員訂閱和線上付費內容總收入佔比,則從2019年的22.8%一步步增長至2022年的40.4%,業務收入達到8.9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0.4%。

在用戶數量以及留存方面,歷經9年發展的keep,在最近三年,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別爲2970萬、3440萬、3640萬,月度訂閱會員數分別達到191萬、328萬和362萬。其活躍用戶和閱讀訂閱會員數的逐漸強壯,也撐起了該公司流量和收入增長的基礎。

灼識諮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健身人羣數量約3.74億,Keep成爲最大的健身平臺。而以月活計算,Keep佔據了線上健身應用市場30.8%的市場份額。此外,keep還在健身應用程序及智能健身設備品牌中排名第一,分別擁有30.8%及25.7%的市場份額。

而歷經了三次上市闖關,如今終於在港交所交出答卷:Keep公司90後創始人王寧的明星創業之路,則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2014年,即將大學畢業的王寧的校園戀情結束,他化悲痛爲力量,不到六個月就從180斤減到了128斤。而這段經歷是王寧在健身創業的緣起:同年9月,王寧創立了Keep,意爲堅持。

隨後一年,王寧爲了投資東奔西跑,而直到產品2015年上線,王寧團隊也只有12人。初期用戶積累時,王寧與團隊自己動手規劃原創健身內容,並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社羣,開始了最早一批的用戶積累。

到了2015年Keep App正式上線後,憑藉有趣、輕便、新奇的健身內容,keep迅速收穫了大量年輕人喜愛,並通過老用戶互相拉新,Keep 用戶規模在105天裡突破了100萬,3年內積累了1億用戶,王寧一舉成爲90後創業者翹楚。

而隨着用戶規模迅速增長,Keep也從健身課程內容平臺,向多元化業務進行了大膽嘗試:2018年,Keep 開始加速商業化,除了上線訂閱會員外,keep開始發力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包括自營商城和第三方電商平臺上的智能健身設備、健身裝備、服飾、食品等商品。

同時,Keep開始探索線下業務,落地線下健身空間Keepland,在2年內開出15家自營店。

然而,鋪開健身房、智能硬件兩大從未涉足的新業務,keep的商業化進展卻因爲供應鏈、成本、研發等因素進行得並不順暢,虧損問題逐漸擺到臺前。

雖然,疫情期間線上健身迎來爆發增長,例如在2019至2022年,Keep的平均月活用戶從2180萬迅速增長到3640萬:然而,keep得盈利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二、上市絕不是終點

自2021年傳出赴美上市消息,到兩年內三次向港交所遞表,直到今天keep終於上市成功,keep一路走過高光與波折。

但上市絕不是終點。

當下,儘管keep近年來營收持續增長,可盈利問題仍未解決。招股書顯示,Keep目前仍處虧損狀態:2019至2022年,這家公司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爲3.66億元、1.06億元、8.27億元、6.67億元,累計虧損近20億元。

實際上,keep因對用戶拉新、用戶留存上持續投入的營銷花費,也成爲該公司虧損的一大原因。招股書顯示,Keep近3年分別投入銷售及營銷開支3.02億、9.56億及6.46億,分別佔營業收入的44.6%、27.3%、59%和29.2%

尤其在衝刺上市前的2021年,Keep的淨虧損幾乎都由營銷花費組成,以求換取用戶增長。

然而,大量的營銷投入似乎未能取得既定效果。例如,在2021年,keep月活躍用戶數和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同比增長爲16%和72%,可相比2020年的37%與148%,keep在用戶核心數據出現放緩:這也意味着,疫情引發的居家健身浪潮逐漸消退,而僅靠營銷投入,keep難以對keep用戶增長和留存形成更好的良性運轉。

此外,近年來keep用戶的參與度也開始下降。招股書顯示,2019到2022年,keep每名月活躍用戶的月均鍛鍊次數分別爲4.3次、5.0次、 4.1次及4.8次,而每名訂閱會員的月均鍛鍊次數分別爲13.5次、10.9次、7.2次及7.8次。

正因如此,面對未來發展,如何處理成本與效益、如何留存和拉新、如何找到持續可盈利的商業模式,keep在招股書中則強調了相應風險:

一是,可能會產生更多成本且無法有效管理增長;

二是如果無法吸引及留住平臺上的用戶,公司業務及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三是,keep無法保證變現策略將成功實施或產生可持續的收入及利潤。

雖然,面對未來,尤其面對中國健身行業,keep仍有大量結構性機會:灼識諮詢報告顯示,一方面,2022年中國健身人羣滲透率爲26.5%,而美國爲47.8%,預計中國健身人羣滲透率2027年將達到32.9%。另一方面,2022年中國健身人羣的年均開支爲2,518元╱人,遠低於美國的年均開支人民幣16,425元,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此外,中國在線健身市場於2022年達到4,556億元,預計2027年將達到12,854億元,而中國在線健身市場的所有板塊均比中國線下健身市場的增長速度更快。

因此,無論是從人數、用戶價值、業務增速,線上健身行業仍留給了keep巨大價值。

不過,keep要想真正吞下這塊市場,做到扭虧爲盈,則考驗這家公司對新用戶的吸引、擴大平臺、擴大變現用戶羣等種種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