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活水”來 鄉村變“熱土”(暖聞熱評)

盧 濤

【關鍵詞】“故鄉拯救計劃”

【事件】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位於大山深處,一度只剩下6名老人留守。2012年起,銅板屯部分村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返鄉實施“故鄉拯救計劃”。12年來,他們種植了2萬多棵李樹,搬來上百萬塊大大小小的石頭砌牆、鋪路、修廣場,把昔日“草比人高”的凋敝村屯建設得如詩如畫,成爲遠近聞名的“廣西鄉土特色示範村”,吸引衆多遊客前來休閒旅遊。

【點評】

農村是廣大農民的根和魂,是無法割捨的地方。是眼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遺憾消亡,還是回鄉創業闖出一條新路?12年前,龍革雄等幾名村民放棄外出務工,拿出所有積蓄,返鄉成立了合作社,開始他們的“故鄉拯救計劃”。

“故鄉拯救計劃”,是一個迴歸的故事,也是一個奮鬥的故事。在山區開闢一條發展新路,談何容易。那時的銅板屯,雜草叢生、土地撂荒,滿山李樹果熟落地,腐爛無人問。開荒、搬石、鋪路、砌牆……龍革雄等人不知用壞了多少鐮刀、鋤頭。對家鄉淳樸的熱愛,支撐他們篳路藍縷。同一個故鄉,同一種牽掛,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村民回來幫忙,滿山果樹不再無人照料,村裡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春日繁花似雪,夏季果滿枝頭,“遊摘季”成爲當地特色招牌,帶動餐飲、住宿、土特產等產業日漸興旺,每年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前來遊玩。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征途上,農民羣衆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軍。在天津武清區糶糧務村,村民劉天民將進城務工攢下的積蓄投入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規模種植大棚蔬菜水果,給鄉親們帶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和穩定的收入;在河北邢臺市南和區,85後農民李江坡專注種糧,他負責的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着6696個土地承包戶的3萬餘畝土地……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幹。培育更多“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纔會更足。

鄉村人才振興,除了着眼農民羣體,也要打好引才聚才的“組合拳”。更多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人才參與鄉村建設,能帶動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資源向鄉村集聚,爲鄉村發展帶來源源活水。比如,油畫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巖溫,用5000平方米牆畫、地畫把家鄉雲南景洪市曼勒村變成了“童話世界”,成爲遊客青睞的“網紅村”。完善培養激勵機制,以發展機會吸引人,以優良環境留住人,就能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聚集到鄉村,爲鄉村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廣袤鄉村,天高地闊。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讓願意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頭雁領飛,雁羣高飛,讓各類人才盡展才華、大顯身手,定能爲鄉村發展匯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把故鄉建設得更加宜居宜業、生機勃勃。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