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科技進步的引擎 還是潛在威脅?

▲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已經滲透至生活的各方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隨着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已經滲透至生活的各方面,從娛樂到醫療,從自動駕駛到科學研究。但AI的角色並非全然光明,它在提升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風險與挑戰。這場技術革命好壞兼具、禍福相倚,如何掌握其方向,將決定我們未來社會的命運。

AI掀起創新浪潮 卻也存在不容忽視的風險

AI的應用已經在科學界掀起一場創新浪潮,例如AI正在推動新型抗生素的研發,甚至能夠設計全新的分子結構,這在過去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還有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avid Baker,他憑藉AI技術設計出了數百萬種全新蛋白質,其研究展示了AI如何透過重新設計蛋白質,爲醫療和生物技術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

AI在建築與工程領域也發揮了巨大作用,AI能夠優化施工流程、提升安全性並促進永續發展。自動化設計與建模技術不僅能減少人爲錯誤,還能提高生產效率,這對於大型建築項目尤爲重要。

AI的強大能力背後潛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如果AI的訓練資料存在偏見,那麼最終產生的模型也將延續這些偏見,導致系統在決策過程中出現不公平的結果。例如人臉識別技術如果只基於某一特定種族的資料訓練,則可能對其他種族存在識別偏差,這將對社會公平性造成嚴重影響。

此外過度依賴AI進行決策可能削弱人類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大型語言模型(LLM)儘管可以模擬人類對話並提供建議,但如果我們過於依賴這些工具,可能會導致思維惰性,進而影響創新能力。

AI的發展不僅帶來技術風險,也可能對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自動化技術的普及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失業潮,隨着AI在工作上的應用增加,傳統的工人可能面臨職位流失的風險。儘管AI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但如何讓工人適應這一轉變仍是一大挑戰。

更令人擔憂的是,AI可能導致人類之間的真實聯繫減少。當我們習慣於與AI交流而非與人交流時,社會互動的本質將發生變化。LLM的便利性可能讓我們逐漸偏好與AI互動,而非面對面的人類交流,這將降低人類的情感交流。

▼AI的應用已經掀起一場創新浪潮,但強大能力背後潛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圖/路透社)

如何避免AI潛在風險 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責任

如何在享受AI帶來便利的同時避免其潛在風險,是當今科技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AI的發展需要綠色和永續的設計理念,資料中心的碳排放與能源消耗問題應該被納入技術發展的考量範疇。這需要科技公司和政府機構共同努力,爲AI技術制定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

AI系統的透明度與公平性也很重要,在設計階段就需要引入多元化的資料集,以確保模型能夠適應不同背景和需求的使用者。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項社會責任。

AI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引導和管理這項技術,在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領域,AI無疑是強大的工具,可以加速創新並解決許多過去無法克服的挑戰。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AI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社會公平和倫理作爲代價。

透過適當的監管和持續的技術創新,我們有機會創造一個AI與人類和諧共存的未來。

▼如何在享受AI帶來便利的同時避免其潛在風險,是當今科技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