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解鎖未來無限可能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人工智能+”解鎖未來無限可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驅動未來發展是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引發廣泛關注。

人工智能作爲當今時代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人工智能不僅帶來“AI for Science”的科學研究新範式,更帶來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的範式變革,這將推動解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技術難題,加速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社會,服務智慧交通、智能建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以及社會治理等領域,爲人類創造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生活。

比如,在智能建造領域,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算法、構建多智能體建造過程動態仿真數字底座、智能化改造升級大型自主無人施工機械裝備、研發具身智能感知機器人等一系列人工智能賦能建造業的創新實踐,全面服務我國超大城市韌性安全治理,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工程的高效安全建設,並助力開拓極地、深海、地外開發等未來極端環境建造。在智能醫療領域,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影像分析,得以實現精準診療和個性化治療方案、遠程診療,微納手術機器人、可穿戴具身智能康復設施等核心技術也加速廣泛應用,這都將極大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精準度,爲我們勾勒了人工智能賦能下的診斷、治療、康復全流程醫療服務更大的想象空間。在智慧交通領域,發揮大模型數據對齊理解、仿真推演和策略生成等功能優勢,結合交通運行數據、歷史交通事故數據等海量信息資源,開發交通垂域大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攻克交通態勢推演、致因分析、風險診斷、信息安全、改善方案、智能決策等關鍵技術,破解交通事故智能準確定責難題,降低因事故引起的交通延誤。

智創未來,人工智能正引領社會邁向更加智慧、包容與可持續的明天。同濟大學主動識變、積極應變,提出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的思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工科建設,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加速搭建科學技術到產業應用的橋樑,爲智能建造、城市安全、智慧交通、智能車輛、智慧醫療、社會治理提供面向未來的技術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針對人工智能需要的本體技術、場景應用、系統集成和社會治理四類人才,聯合多所高校共同建設人工智能工程技術課程體系(ELITE),構建新工科專業知識圖譜與知識模型,搭建AI4E(工程智能)教學創新實訓平臺,構建系統化AI4E教師素養與勝任力培訓體系,培訓萬名AI+新工科教師,創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新範式,爲教育強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鄭慶華,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