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警報”再次拉響,二胎效果不佳三胎沒人生,奇葩建議頻出!

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國值得驕傲的資本,然而,現在我國的新生已經拉響了“警報”,而且還是影響國家發展的“紅色警報”。

爲了能夠讓新生兒數量能夠重新回到正常的數據線上來,我國曾經接二連三出臺各種催生政策。“接二連三”其實就是在催促人們再“加把勁生二胎、生三胎”。

不過,讓我國的新生兒出生率並未有所提高,反倒是讓我國的一些專家“奇葩”建議頻出。

那麼,我國的人口爲什麼會出現“警報”呢?專家又提出了哪些建議呢?

在我國的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帝王在洋洋自得時經常會說出“我泱泱華夏地大物博”的話,但通常情況下他們還會報出“子民千萬”。

可見,我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對人口的重要性十分關注。畢竟,我國的農耕文化是要有人口數量作爲基礎才能夠有發展的動力。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曾經有過一種說法,就是人口在沒有受到外界干擾的情況下,通常會每25年就會翻一倍。如果按照這樣計算,我國的人口早就應該不止14億。

從我國的各種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到,西漢元始二年時,我國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5950多萬人,但西晉時期卻只有1600多萬人口,明朝永樂時增長至6660多萬人,而清朝順治時又降到了1400多萬人。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古時雖然對於人口十分看重,但是因爲戰爭以及生產力等原因,人口一直也沒有超過1億人。

一直到了乾隆時期,我國的國家相對穩定,百姓能夠在相對穩定的社會中繁衍,人口數量纔會出現一個井噴式的增長。

乾隆6年時有1.4億人口,乾隆27年達到2億人,到了道光20年時更是直接突破了4億。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馬爾薩斯的觀點還是比較準確的。

新中國成立之前,社會還並不安定,從清末到民國末期,我國一直都籠罩在戰爭的烏雲中,人口數量在戰爭中銳減,新生兒數量則更少。

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曾經遇到過三年自然災害,這些也都成爲了限制人口增長的因素,在這一段特殊時期裡,甚至還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

我國人口的再次增長,是在1962年之後。國家實行集體經濟所有制,國家經濟有了恢復,百姓生活穩定,基本實現能夠安居樂業,新生兒的數量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

從1963年到1975年這一段時間裡,新生兒人口基本都保持在2100萬以上,最高時還達到了2934萬。

這時,我國的人口第一次拉響了警報。因爲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當時我國所能夠承擔資源配置,所以人口數量過多也成爲了當時國家發展的負擔。

於是,爲了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從1979年開始,我國開始第一次控制人口增長,也就是現在80後都經歷過的“計劃生育”。

這一次的人口警報是因爲人口過多而發出的警報,1980年執行計劃生育時我國總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9.87億。

儘管國家已經從法律層面開始進行對新生兒的管理,卻沒有能夠擋住如同滿載的大貨車一樣按照慣性前進的人口數量,這種慣性一直持續到了2017年。

2017年,已經達到14億人口的我國,首次出現新生兒數量下滑的情況。

雖然相比於2016年的1883萬,2017年1700多萬數量並不是相差太多,但是體現出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適齡年齡的年輕人已經對於“生育”沒有了“熱情”。

從2018年之後,我國的新生兒數量更是出現了一個“斷崖式”的下降,幾乎每年都要叫上數百萬人,到了2023年更是直接跌破1000萬。

根據相關專家的預測,2024年的新生兒數量最多隻有720多萬。

其實,我國在2016人口出現減少趨勢前就已經有所預料,所以在2016年時就已經推出了“開放二胎”政策,2021年時更是開放了三胎政策。

爲了能夠有效“催生”,我國從上到下推出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不僅有生育補貼,還延長了二胎生育假期,北京地區將人工授精等十多個項目列入了醫療保險的報銷範圍之內,減輕了一部分年輕人生育支出的壓力。

不過,曾經被長輩催婚,結婚之後又被催生的年輕一代,卻對這些福利不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專家們紛紛站出來爲國家“解憂”,各種奇葩建議頻出。

華裔經濟學家黃有光建議,我國可以實行“一妻多夫制”,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閒置資源”。

黃有光的這個建議提出之後,引發了人們的討論,其中絕大多數聲音是批評,因爲這種建議不只是讓人們難以接受,更是“有違人倫”。

還有人提出黃有光是一名華裔馬來西亞學者,建議他“讓馬來西亞先推行”再管中國的事。

與黃有光相比,廈門大學的經濟學家丁長髮建議則要靠譜得多。

他認爲目前男女比例失調是影響生育率的問題之一,再加上動輒數十萬的彩禮也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因此,青年人完全可以“走出去,招進來”,到我國周邊地區的其他國家“引進”外國女性。

雖然這些專家的建議都是“腦洞大開”,但卻始終沒有解決生育的根本問題,那就是生存壓力問題。

古代時只要有力氣,在通常情況下基本不會被“餓死”,所以養兒育女壯大家庭綜合競爭力是當時人們的普遍認識。

但如今生活方式已經改變,人們的生存壓力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很多年輕人都面臨着工作競爭大、生活成本高、結婚生子的成本難以接受的種種壓力。

另外,新生兒出生之後所要面臨的養育、教育、就業等問題同樣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壓力。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寧願選擇“不生”,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面臨各種壓力。

可見,如果真正要解決人口出生數量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們的生活質量、生存壓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