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纔看透,不管你多有本事,活着只有一個意義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古人認爲,“道”包含了陰陽兩個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因而,一生二。

從人的一生來分析,社交、工作、養老、錢財等,都是從“自己”開始的。

你和外界的人、物,形成了對立面,你是否過得幸福,是你對外界的反射;你的一生有什麼意義,是你對外界的認知。

曾經以爲,買房買車,就是本事;有本事的人,活着纔有意義。

當我們老了,回望自己的大半生,就會發現,人生的意義,完全取決於自己。

01

超越自己。

道家有一個哲理故事。

道長問一個遊客:“你覺得是一粒金子好,還是一堆爛泥好呢?”

遊客說:“當然是金子啊。”說完,遊客跪拜下去,希望老天保佑自己發大財,賺金子。

道長笑了笑,說:“假如你是一顆種子呢?”

每個人都盯着“金光閃閃的人”,他們代表了榮譽、高學歷、好位置、超有錢。因此,我們和他們對比,發現自己自慚形穢。也會暗中想,超越他們,用更大的光芒,去蓋住他們的光芒。

我們也會瞧不起那些“爛泥巴糊不上牆的人”。他們代表了愚昧、窮困、低級、讀書不厲害等。因此,我們在他們面前,洋洋得意,隨時有一種優越感。

爲什麼不想一想,金子有金子的好,也有金子的缺陷;泥土有泥土的不好,也有泥土的芬芳。

人比人,只會氣死人。唯有和自己對比,每天都進步一點點,才能“發自己的光,也不妨礙別人發光”。

年輕時的孔子,希望能夠讓禮儀得到推廣,天下都能太平。因此他一直周遊,希望諸侯能夠用自己的禮儀,治理國家。

不管一路上遇到什麼困難,孔子第一時間是把困難當成學習的過程;把奇怪的經歷,當成一次進步。比方說,在呂梁,看到游水的人,感悟水的習性;在被困在陳蔡之間的時候,還能夠彈琴,學會了從容。

孔子晚年,專注做老師,把畢生所學,都傳給大家,從而桃李滿天下。

是的,與其去仰望他人的金子,不如自己做一顆種子,慢慢在泥土中成長,總有一天,自己變得 比金子更可貴。

02

成爲自己。

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講過一個故事。

北海有一隻巨大的鳥,叫鯤鵬。它要飛到南方的大海去。

半路上,它遇到了蟬和小斑鳩。

小斑鳩嘲諷鯤鵬,去那麼遠,有什麼用?並且,在小樹林裡飛來飛去,輕輕鬆鬆就可以吃飽,日子很舒服。

鯤鵬解釋,要去千里之外,就要準備三個月的糧食......可是越解釋,越不清楚。

原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莊子就是那隻翱翔千里的鯤鵬,他才高八斗,也不圖什麼功名利祿。他的做法,被很多人不理解——讀書,不就是爲了考取功名嗎?

楚王請莊子去做官,莊子說:“做活着的烏龜,比被供奉的龜殼好。”

莊子的朋友惠子去魏國做宰相了,莊子把宰相比喻成“死老鼠”。

莊子看到惠子帶着一大羣人出行,立馬躲起來,眼不見爲淨。

大部分的人,都是接納別人的教導,然後把學到的,又傳授給身邊的親戚朋友。

道家認爲,把自己的思維強行加給別人,是不可取的,是強人所難的。反過來說,就是你強迫自己接納他人的思維,慢慢就會活成他人。

正確的做法是,學習別人的長處,然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到人世間走一趟,不容易,爲什麼還要活成別人的影子呢?人與人的層次不同,三觀不同,要走的路不同,你應該有自己的頻道,順從了自己,日子就真正很順了。

03

依靠自己。

我們的祖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養兒防老,多子多福。”

只要有了兒女,晚年就有了依靠。

一些長輩,有七八個兒女。他們想,若是一個兒女給一百,就有了七八百,這是一筆巨大的儲蓄。

到頭來呢?長輩的願望,是要落空的。因爲兒女長大了,都有自己的難處,也不一定會孝順。有的兒女,窮苦一生,一個月給父母一百,都非常爲難。

當今社會,很多兒女這樣想:“拼爹。”

一旦父母不厲害,兒女就抱怨,認爲父母不應該生下自己。

很多中年人,也會伸手向父母要錢。當父母很老了,無法關照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氣急敗壞。

我們還會發現一些窮困的男人,通過入贅的方式,去女方家庭混日子。不要太努力,就憑藉女方的錢財,過上了快樂的生活。

當我們很老了,發現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終究是要靠自己的。所有的幸福,都是自己創造的因果——愛孩子,孩子也愛你;扶持愛人,愛人更愛你;幫他人,他人也是你的貴人;中年儲蓄,晚年有保障。

04

一輩子,爲了兒女好過,爲了討好外人,爲了超越他人,也爲了得到錢財,終於迷失了自己。

不管擁有多少,都不會幸福,因爲我們總比別人差,總不能爲所欲爲。

把迷失的自己找回來,感受當下的幸福,如此,纔有意義。

從今往後,讓別人做別人,讓自己做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