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倫悲劇!重慶婦砍婆婆後再扔幼子致死:事發前親了一下

重慶婦砍婆婆後高樓扔幼子致死:事發前抱孩子親了一下。(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4日報導,重慶市公安局巴南區分局通報,4月1日7時許,巴南區人何某(女,37歲)在渝南大道一社區22樓家中突發躁狂,持菜刀將她婆婆砍傷後,將3歲幼子從窗戶拋下墜地身亡,動手前,還把孩子抱起來後,她親了一下。

媒體回顧事發經過。起初,李英(以下均爲化名)隱約聽到屋外有吵架聲,但不知道是從哪裡傳來的。不久,她聽到了清晰呼救聲。

當時是4月1日早上7點左右。她和家人往窗外看,只見對面樓棟,一個年輕女人站在板凳上,雙手拉着一位孩童,孩子懸吊在陽臺外,她的身邊站着另一個七八歲穿睡衣的孩子。

李英見狀朝女人吼,「不要想不開,孩子是無辜的」。其他人也在隔空勸說,「不要衝動,不要做傻事」。

「她說她有病,有抑(憂)鬱症。」李英說,後來她和家人聽到有人打電話報了警。沒多久,女人把孩子「拎了進去」。

李英以爲事情結束了,她沒想到後來發生的事。

重慶市公安局巴南區分局通報,4月1日7時許,巴南區人何某(女,37歲)在渝南大道一社區22樓家中突發躁狂,持菜刀將其婆婆砍傷後,將3歲幼子從窗戶拋下墜地身亡。目前,傷者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無生命危險。何女已被警方控制,親屬鄰居反映其近期精神行爲異常。案件正進一步偵辦中。

在受訪的律師和精神科醫生看來,前述通報所稱「突發躁狂」是較爲模糊的說法,涉案人當時的精神狀態還有待鑑定。而這也許通向這起人倫悲劇的原因。

李英家住在19樓,社區的樓棟密集,人員流動也大,因爲樓間距近,她能從自家清楚看到對面樓棟的陽臺。

當天,何女把孩子帶回屋後,李英也進屋坐下,她吃完心臟病藥,就下樓買菜了。當時社區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何女還在往樓下扔東西,因爲心臟不好,李英不敢擡頭看。

在社區住了9年的業主王梅表示,社區有16棟高層住宅,每棟樓最高有33層,陽臺有高一米左右的護欄。事發當天,她看到何某從樓上扔下凳子、鋪蓋、棉絮等雜物。

社區另外一位住戶郭芬證實了王梅的說法。據她回憶,有兩個身穿綠色馬甲的人進入何某家,孩子一度獲救。

王梅居住在何某隔壁樓棟,她稱,何女是本地人,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家裡經常有吵架,但不曉得她有沒有病。」

受訪的幾位居民都稱,他們當時以爲是尋常的家庭糾紛,並不清楚何某後來爲什麼要那樣做。

住在何某樓上的鄰居彭蘭稱,她親眼看到,何某抱起孩子後,婆婆過去拉她的手,被甩開了。沒多久,老人「咚的一下」倒在地上。

在對孩子動手之前,何女先拖的是婆婆,但拖不動,「又去拉大點孩子,還是拉不動,就去拉小的那個。」彭蘭從樓上看到,何某把孩子抱起來後,還親了一下。

彭蘭說,後來何女又去拉大的孩子,「大的不幹,拉不動」。「她就自己一條腿跨上窗臺,結果消防就去破門進去了。」

8點半左右,消防人員到達後,將第二個孩子救下。一段社區業主羣的視訊顯示,何女作案後,將左腳伸出護欄,另一個孩子一直拉着她的手,後來警察和消防人員趕到,一起把何女從陽臺邊拉了回來。

據現場居民指出,何女將家中的沙發、椅子等傢俱堵在門裡,阻止外人進入。另一段業主羣裡的視訊證實了這一說法。視訊中,何某家中的紫色沙發橫放在門口通道處,地板上剪刀、鞋子、飲料瓶、衣架、兒童玩具散落一地,救護人員踩着沙發,把受傷的老人擡了出來。老人左手腕和左大腿纏有繃帶。

當天,社區內外不少人目睹了這令人心酸的一幕,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個小時左右。那天,王梅一夜沒睡着。她說,無論如何,何女都不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1日,被何某砍傷的婆婆在重慶巴南區一所醫院的重症醫學科住院治療。下午3點半,到了家屬探視時間,何某的丈夫、姊姊和公公在兩名居委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相繼進入病房探視。

探視結束後,他們並排坐在病房外的椅子上。何女的丈夫戴着口罩,眼睛紅腫,失神地望着前方。

陪同何女家屬的一位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無法透露任何細節,具體情況以警情通報爲準」。

據重慶巴南警方通報,事發時何女「在家中突發躁狂」。在上海某三甲醫院精神科醫生李昱皓看來,通報中所稱「躁狂」並非疾病定性,臨牀上,躁狂發作通常是雙相情感障礙的症狀之一。但何女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事發時的精神狀態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和鑑定。

公開資料顯示,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鬱症,患者通常會經歷躁狂和抑鬱兩種極端情緒。

四川鼎尺律師事務所律師胡磊稱,根據大陸《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式鑑定爲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且存在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情況,人民法院可予以強制醫療。

悲劇發生後,精神病人監護也成爲公衆關注焦點:如果何某確實患有精神疾病,爲何沒有被發現和及時治療?在此之前,她又經歷了什麼。

事發第二天,社區內的警戒線已經拆除,樓棟下的洗衣店恢復了營業。不少路過的行人仍會駐足,擡頭望向第22樓。一些居民圍坐在樹下談論前一天的事,有人遺憾,有人唏噓,有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