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持續走低 陸專家:外匯市場基本面支撐有望逐步增強

人民幣匯率持續走低,陸專家:外匯市場基本面支撐有望逐步增強。(圖:Shutterstock)

由大陸國務院舉辦、中共中宣部領導和管理的《經濟日報》報導,受內外部因素綜合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期延續波動走勢,引發市場關注。6月28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跌破7.25,離岸人民幣一度跌至7.2692,均創下2022年11月以來的新低。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人民幣匯率會不會長期走弱?

報導引述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中國外匯市場的迅速變化,受國內外綜合因素影響,理清貶值原因有助於更好分析和判斷之後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方向和趨勢。」

連平認爲,美元指數階段性反彈是人民幣匯率貶值的直接原因。而外匯供求關係是人民幣匯率階段性波動的重要市場因素。今年以來,經營主體的購匯意願顯著上升,購匯與結匯之間的需求分化拉大。

連平指出,第一季,服務貿易收支逆差爲2020年以來最大季度逆差規模。在服務貿易爲主的購匯需求推動下,居民和企業對外匯需求的增長更快,從而支持美元匯率走強。此外,第二季以來,大陸國內經濟運行弱於預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力度降低,利率調降增加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報導引述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近期美國聯準會官員表態偏「鷹」,刺激市場對美國聯準會7月再度加息的預期,推動美元指數走強,進而對人民幣匯率短期走勢構成擾動。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說,「中美貨幣政策分化,使得中美利差高企,對人民幣匯率造成的短期壓力難以避免。」

相關測算顯示,今年以來,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貶值近5%,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下跌約4.8%。專家認爲,接下來,人民幣匯率不會是線性單邊走勢。在短期外部因素擾動過後,人民幣匯率走勢終將回歸經濟基本面。

從外部來看,儘管短期內有些因素可能推動美元指數繼續走強,但下半年美元匯率或難以持續升值。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中長期視角下,美元指數或隨着美國經濟逐步承壓以及美聯儲緊縮政策接近尾聲而有所走弱。同時,國內有望拉開政策『組合拳』序幕,並帶動經濟基本面觸底回升,進而支撐人民幣匯率企穩甚至重回升值通道。」

龐溟認爲,從內部來看,中國基本面恢復向好趨勢不變。「隨着貨幣、財政等各類政策加大調節力度,進一步鞏固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勢頭,人民幣匯率的基本面支撐有望逐步增強,中國外匯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健運行。」

連平認爲,國際收支順差將繼續發揮穩定人民幣匯率的積極作用,人民幣國際化也將增加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此外,預計相關部門會持續完善匯率管理制度,必要時將及時進行市場預期管理,避免人民幣匯率出現非理性貶值。

5月18日召開的中國外匯市場指導委員會2023年第一次會議強調,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外匯局將加強監督管理和監測分析,強化預期引導,必要時對順週期、單邊行爲進行糾偏,遏制投機炒作。

6月28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3年第二季例會也指出,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堅持「風險中性」理念,綜合施策、穩定預期,堅決防範匯率大起大落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人民幣持續回調,並未引發階段性的資本流出壓力。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近日發佈的5月份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簡報顯示,截至5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19兆元(人民幣,下同)。這也意味着,5月份,境外機構增持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約200億元,爲今年3月以來首次增持。

專家認爲,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大盤、國際收支大盤、外匯儲備大盤穩固,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對匯率的預期總體平穩,是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同時,中國外匯市場廣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擁有自主平衡的能力,人民幣匯率也有糾偏力量和機制,能夠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此前表示,「未來,隨着宏觀政策靠前協同發力,我國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對我國外匯市場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增強。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週期接近尾聲,美元走強較難持續,有關外溢影響將逐步減弱。同時,我國外匯市場呈現出韌性增強的新特徵,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明顯提升,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有望繼續保持平穩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