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的秘密:白日做夢,也可夢想成真

當我們面對鏡子的時候,看到的那個我究竟是什麼?而發出問題的這個“我”又是什麼呢?

經過現代醫學的不懈努力,人們基本能夠確定,那個“我”的神秘根源,就在每個人頭骨之下的大腦中。當然也不乏有“具身認知”的說法,也就是人的思維跟身體有着巨大的聯繫,但大腦作爲思維的承載體,是毫無疑問的。

在美國的一位科學家道格拉斯·福克斯的一篇文章《大腦的秘密》中,提出了個很有趣的問題:作爲只佔人體重量的2%的大腦,卻消耗了攝入食物的20%的能量,這些能量都被用來做什麼了?

毫無疑問的,大腦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世界,記憶世界。按照正常的推理,人腦在工作的時候,會消耗更多的養分。而人發呆的時候,應該就類似於休眠的手機一樣,轉換到了低功耗模式。

但在一個實驗中發現,人腦無論在計算數學題還是閉目養神的時候,耗氧量幾乎沒有什麼差異。耗氧量是新陳代謝的指標,也就意味着大腦在休息的時候,並沒有減少能耗。

憑直覺來說,在這個結論之下,一定隱藏着什麼。因爲自然推動人類的進化,首先是要跟能量博弈,如何把能量最大化的利用,是活下去的關鍵課題。大腦作爲消耗能量如此大的單元,竟然在發呆的時候不去節省能量,那麼這個“發呆”時所消耗的能量對於人的生存來說,一定也有着重大的意義。

後來有研究發現:當大腦處於空閒狀態時,它會自娛自樂,就像在玩單人棋;接到指令便停下來專心處理任務。而這個自娛自樂的過程,也可以被看作是人類進行的“白日夢”,有科學家推測,這種白日夢並不是毫無目的,而是人腦基於現有的認識,反芻過往經驗,思考未來可能,讓大腦進行“內部預演”,以瞻望未來的行動和決策。

雖然這僅僅是將諸多科學實驗的結果進行拼圖而得到的推論,但這至少改變了我們對於大腦功耗的認知。也許人腦就像人體的另一個重要器官——心臟一樣,孜孜不倦,終其一生都在工作。就如之前有研究,人在睡眠過程中,大腦依然在整理記憶並進行歸檔一樣。

結合精神分析初創的年代所流行的潛意識,可以大概構建出一種大腦的工作模式——思維意識加自動意識。思維意識就是我們在處理事情、想東西時的大腦,主動權都在“我”,而自動意識則是“我”交出控制權之後,大腦“自動駕駛”的狀態。

這也帶來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啓示。人腦就像是一個可以自我訓練的大模型(這種用詞是不當的,不能說人腦像,而是大模型本身就是在參考人腦的工作方式),需要不斷的餵養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之後,才能在頭腦中獲得一些對世界的認識。

如果沒有對現實世界的瞭解,大模型就沒有訓練素材,自然也無法產生任何有效認識。但如果人不適當的發呆,那麼人腦就沒有自我訓練的機會,即便了解再多的世界,同樣無法獲得模式上的進展。

所以在學習成長中,不要把發條擰的過緊,讓大腦有空做一做白日夢,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在娛樂的過程中,也不要一味的消耗注意力,諸如追劇、刷小視頻,雖然看起來是在休息,但實則大腦一直在被佔用,而沒有真正獲得一個自我學習的時間(如果說,刷小視頻真的有什麼危害的話,那可能答案就在此了)。

這也應了古人的那句話“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適度發呆,有益身心健康。白日做夢,也能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