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學者到智庫院長 連賢明無縫接軌
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圖/顏謙隆
連賢明以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特聘教授身分,接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對國科會、國發會、衛福部等等政府部會來說並不是「新朋友」,由於他對政策研究極有興趣,自美國返臺後就投入政策研究,長年以大學教授的學者身分,承接許多部會的委外研究計劃,而政大在社會科學、商業及管理等學門素有地位,連賢明因此串起了老師前輩、同儕教授和新生代學者的網絡人脈,每年都同時主持多個研究計劃、指導多位不同領域的研究生。
「我來中經院,比較重要的是要把大家拉在一起,讓整個中經院能較有整合的成果展現」,連賢明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接任現職的想法。他強調,希望自己可以因此發揮國家智庫的能力。
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連賢明的學術研究一直繞着醫療、財政議題,連指導研究生寫論文也聚焦在公共行政、社會及行爲科學,像年金改革、勞工保險老年給付等,偶而纔有商管學院的研究生有機會獲得他的指導。近年來他的研究延伸到供應鏈韌性,仍是從人文社會角度出發,探討半導體、新興科技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改變,爲此還有一陣子兼任了國科會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因此,即使他上任才四個多月,已常出現在各大研討會、國際論壇的演講貴賓名單,也在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經濟顧問名單上,同時代表經濟學者和智庫首長的雙重身分。令中經院同仁驚訝的是,新院長在參加外部相關會議,多自行準備資料。
如此深厚的政策研究功力,連賢明也是歷經一番「被洗臉」的過往。他回憶,剛進入大學教書、頂着學者身分向政府官員說明研究成果,提出很多發現或結論,「政府官員就『這樣看着你』,暗示你講的意見,都是很不切實際的」,當時還搞不清楚不滿意的原因。
現在的連賢明,會提醒政策研究者應先弄清楚外面發生什麼事,多接觸、多瞭解實況,「這是接地氣的務實作法」;第二,研究者要展現「非常專業」,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委辦部會才願意聆聽政策建言。
舉例來說,衛福部被立法院通過主決議,應進行健保改革具體措施,於民國114年6月底前達到平均點值1點0.95元。連賢明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多位健康經濟研究學者,曾合作深入研究此議題,他能用扼要文字,從醫界角度、消費者角度、從健保改革角度等不同面向說明,最後再以具體作法提供給主管機關,確切地拆解朝野立委對峙的未爆彈。
由於政大規定,教授借調到外部每次期程以四年爲限,若要再借調需先返校專任二年,才能再次申請。連賢明的中經院長職務如果沒意外,應可以做到2027年,也是中經院自有院舍預估完工的同一年,然而,即使他依政大規定返校專任,經過中經院國家政策智庫的鍛鍊,政策研究功力勢必更爲精進,建言將有更多機會爲府院部會所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