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領跑”馬拉松
以“逐夢世界生態島,保護長江母親河”爲主題的2025上海長江半程馬拉松近日在上海崇明島拉開序幕。本屆馬拉松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參賽者”——青龍機器人,爲賽事注入了科技活力。
在開跑時,青龍機器人作爲“領跑大使”,引領參賽隊伍衝出起點,向大衆展現了其卓越的全身控制能力;在頒獎儀式上,青龍機器人揮手致意獲獎選手,爲儀式增添了科技感與趣味性;在展臺區,青龍機器人與觀衆互動,吸引了大量人羣駐足拍照,成爲賽事的“流量擔當”。
青龍機器人是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簡稱:“國地中心”)的核心成果。國地中心總經理許彬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在上海已經形成了頭部集聚的發展態勢。預計到2026年,上海將成爲全國乃至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創新中心。國地中心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拓展應用場景,爲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貢獻上海力量。
外觀“形似” 行爲“神似”
據介紹,青龍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身高185釐米,體重80千克,全身力控達到400 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萬億次操作),靈巧手5指,持久續航2052wh,關節扭矩密度200Nm/kg。
由於高擬人軀幹設計和高仿生“顏值”,青龍機器人在外觀上與人類“形似”。它有43個主動自由度的仿生構型,能夠以1米/秒的速度快速行走,並具備抗衝擊干擾等高機動能力。此外,依託“朱雀”具身大腦和“玄武”小腦模型,它可以靈巧地控制身體,精準地理解指令和任務,在智能和行爲上與人類“神似”。
此次亮相馬拉松的青龍機器人,經過了國地中心團隊的研發升級。
在硬件層面,優化了關節結構與電氣排布,提升了機器人的運動穩定性和耐久性;在軟件層面,重構了實時多任務運控框架,確保動作流暢協調;在算法上,引入策略網絡訓練和在線熱調度,使機器人能夠動態適應不同場景——這些技術升級,讓青龍機器人在賽事中表現得遊刃有餘,領跑時步伐穩健,頒獎時揮手“優雅”,動作十分流暢。
依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上海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在全球形成領先態勢。
許彬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必須有一個好的具身智能基礎模型,在基礎模型基礎上進行微調,再進入到具體場景中,我們計劃今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佈1—2款具身智能的基礎操作模型。”
3月下旬,國地中心聯合上海大學、清華大學3月21日在上海共同發佈了具身智能仿真平臺——“格物”。作爲一款面向未來機器人研發的高性能仿真環境,“格物”集成了先進的強化學習框架與多模態運動控制技術,致力於爲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提供一站式機器人開發與測試解決方案,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
近期兩度領跑馬拉松
在賽事現場,青龍機器人與跑者們的互動,成爲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跑者興奮地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機器人蔘與馬拉松,它不僅跑得穩,還很有禮貌地向我們揮手,真的很酷!”
2025上海長江半程馬拉松的賽道全長21.0975公里,環繞上海崇明島的自然美景展開。跑者們從陳家鎮自行車主題公園出發,途經中濱路、攬海路、環島大堤等優質景觀路段,最終回到起點。賽道平坦開闊,森林覆蓋率極高,跑者們在競技的同時,還能盡情領略崇明島的生態風光。
除了此次參加2025上海長江半程馬拉松,青龍機器人還在不久前亮相浙江龍遊的一場馬拉松賽事。
3月16日,2025廣和杯龍遊半程馬拉松在浙江龍遊的市民生態公園鳴槍開跑。比賽現場,兩臺青龍機器人現身賽道,引發市民羣衆圍觀。它們帶領着跑友們在賽道上奔跑,刷新了馬拉松賽場的科技體驗——這是人形機器人首次和人類共同參加馬拉松比賽。
圖片來源:龍遊縣委宣傳部
光大證券認爲,文旅或是人形機器人最先落地的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已從實驗室走向初步商業化應用,正處於專用場景落地加速、通用場景探索突破的關鍵階段。專用場景如公共服務、工業製造已實現一定規模應用;通用場景在運動能力和交互能力上取得突破。但大規模落地面臨自由度限制、訓練數據匱乏、模型泛化性差、研發成本高昂等瓶頸。文旅場景因需求旺盛、成本優勢顯著且技術適配性高,可能是人形機器人最先大規模落地的領域。
國開證券認爲,我國正加速推進設備更新與數字化轉型,催生了大量智能裝備需求,爲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業帶來廣闊發展空間。目前,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市場尚未成熟,產業鏈供應鏈仍在構建中。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創新與國產化,是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的關鍵,能夠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增強可靠性和安全性。隨着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加快,國產零部件廠商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編輯:李丹
校對:趙燕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