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B站,要被AI公司們擠爆了

現在,AI大模型公司們有了新的必爭高地——

把流量打出去,普通用戶搶過來。

例如現在逛個B站,畫風簡直就是“五步一AI,十步一AIGC”。

以智譜AI爲例,不時會在視頻旁邊看到這樣的露出:

在搜索視頻的過程中,也會直接蹦出來AI產品的“立即下載”APP的跳轉入口:

而與之相關的使用教程、案例分享、技術應用等內容也是數不勝數,看上去有不少也是AI公司和UP主的合作內容:

最近我們也從AI圈內朋友處打探到,2024年開年,AI公司投放的整體費用有明顯增長,也有公司爲此擴充了市場營銷團隊。

以AI潛在用戶羣體最爲集中的B站爲例,頭部AI廠商及市面常見AI產品幾乎已經全部入局,旺盛的需求導致內容“供不應求”,不少科技UP主檔期被約滿,多次出現品牌搶單的情況。

業內人士保守估計,僅僅在B站,品牌方今年的廣告投入就是去年的3 到 4 倍。甚至有AI廠商特意從拼多多挖人負責B站的投放。

嗯,不得不說,AI大模型公司們已經在開展激烈的營銷商戰了,年輕用戶恰是他們的主要目標。

作爲年輕人密度最高的B站,必然是這場“戰役”的橋頭堡,當然,還有更多社交媒體平臺,也都在印證着這點。

首先一個問題是,捲入這場AI商戰的玩家都有誰?

可以說,近乎是當前所有主流的AIGC應用玩家們——

包括阿里雲、字節、百度、釘釘、天工AI、KIMI、夸克、星野等等。

而且就投放平臺和投放方式這兩點來看,也可謂是五花八門、腦洞大開。

例如在刷抖音的時候,很多人肯定刷到過關於這樣的豆包APP視頻:

同樣是短視頻平臺,微信的視頻號也是各大AI大模型公司投放和推廣的陣地之一。

文心一言、Kimi Chat、通義千問……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並且隨着AIGC應用們頻繁的“出鏡率”,相關話題在微博熱搜上也成了常客,熱度之高,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拋去網絡上的社交平臺,AI大模型公司們甚至連出行場所都沒有放過。

例如在機場,你能看到百度智能雲碩大的投放:

△圖源:微博用戶“任仁雄”

甚至是在電梯間,你也能“偶遇”智譜AI:

嗯,可以說AI大模型公司們正在努力讓人處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這些廣告更多的受衆羣體都是普通人。

由此也不免令人引發疑問——AI大模型公司們,爲什麼開始向普通人伸手了?

一言蔽之,大模型已然進入應用階段。

自從ChatGPT引爆百模大戰以來,各個AIGC玩家先是在模型的訓練上集中火力,而當時高舉的“旗幟”大多是面向產業、To B。

然而當大模型的底座訓練完畢,技術的導向便開始向推理階段傾斜,逐步開始在各個細分領域中“上崗”。

而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AIGC應用呈現出涌現的一種狀態,包括越來越強悍的文本生成應用,以及越發逼真的文生圖、文生音頻、文生視頻等應用。

其中,AI應用的生產力特性尤爲明顯,跟之前應用有着顛覆性不同,甚至有誕生超級新應用的可能。

所以總結來看,應用在百花齊放、技術在下沉、AIGC應用們正是來到了需要場景和用戶來檢驗的時刻。

用戶數量和活躍度,自然便加速成爲了AI大模型公司的新審視標準——誰家的產品用戶數量越多,越會被市場認可。

由此,就不難理解AI大模型公司們爲何會如此強力的在各大社交平臺以鋪天蓋地之勢做廣告的投放了。

而在各個投放平臺中,如果說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平臺更多的是偏向“自來水”形式的植入式廣告,那麼B站的廣告投放就顯得有些與衆不同了:夠技術、夠多元、夠AI。

這也是AI新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賣水現象”之一,B站正在成爲必爭之地。

首先,核心應當依舊是人。

B站用戶羣體普遍呈現年輕化,也正因如此,他們對於嘗試新鮮事物的意願會比較強烈,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

而AIGC應用也是具備“新鮮”的屬性,這一點是與用戶羣體高度匹配的。

據瞭解,在過去的一年中,在B站觀看科技類視頻的用戶數量便高達2億之多。

科普內容的播放量數據也是暴增,增長近200%,涵蓋科普資訊、AI技術應用、數字人和創意應用等領域。

並且在B站,60%的AI內容消費者爲00後,從專業技術到場景應用到科技文化,硬核內容一直是B站年輕人討論的熱點和焦點。

對於AI科技類品牌而言,在用戶畫像最適配且活躍的社區生態裡種草是最有效的。

其次,是B站獨有的內容優勢。

毫不誇張地說,B站現在已然是科學知識與技術的主陣營,很多年輕人在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道路中,最先pick的方式就是“上B站”。

一方面是因爲,B站的深度內容能夠更好的承載AI這類本身有較高習得門檻的領域,另一方面,是因爲B站的科技“含金量”着實是有點高。

例如在亞馬遜資深首席科學家李沐,他便在2021年3月選擇入駐B站,開始教授AI相關課程。

時至今日,李沐老師已經發布了175個授課教程視頻,坐擁74萬粉絲。

甚至AI專業的學生們,都被導師安利去看,就連導師們自己也是粉絲在追更。

再如我們熟知的稚暉君,也是在B站中一舉成名。

包括衆多科技類的主流媒體,也會選擇在B站開闢陣營、傳播高質量的科學知識(量子位也是哦~)。

隨着科學界大牛的日常分享和年輕人的積極探索,B站逐漸營造出了一種開放的討論氛圍,從而形成了對科學的“祛魅”。

科學議題不再僅限於學術圈,任何感興趣的年輕人都能在B站找到他們想要的知識。

這也就不難看出爲什麼專業話題如“室溫超導”,B站會成爲最被熱議、最活躍的平臺。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些原本都是極難接觸的領域,而現在卻成了唾手可得的事物。

因此,B站在內容上的優勢,與AI公司們希望產品能夠深入普通人,並將品牌形象在用戶心中牢牢“立住”的目標,一拍即合。

例如非常直接的AI PC廠商的投放,觀衆們不僅會被人工智能+城市的超高能創意合成畫面吸引,還能從中習得相關的應用技術,並對品牌的前沿技術實力產生直觀感知,不少網友高呼過癮。

再如科技融入生活場景類的廣告植入視頻,主打就是一個腦洞大開。全片AI應用技術絲滑植入,毫不違和。在滿屏“笑出豬叫”的彈幕之後,“我這就去下載”、“現在就去試試”的聲音也緊隨而至。

還有人文UP主探訪三星堆,藉助AI工具絲滑搞定出行計劃的實用教程。內容上不僅把功能展現地完整,而且主打的就是“可以在你日常生活中幫到你”。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AI廠商向來是講求效率的羣體,他們很清楚,“內容爲王”始終是廣告營銷的真理,特別是AI本身具有一定門檻,好的內容+精準的用戶羣體,才能達到理想的廣告效果。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何AI公司們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會紛紛向B站拋出橄欖枝。

歸根結底,什麼樣的人羣、什麼樣的內容,以及什麼樣的氛圍,構成了平臺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很顯然,B站所具有的高粘性、年輕化的用戶羣體,濃厚的社區學習氛圍,以及對科技內容的天然消費偏好,都讓AI公司們難以忽視。

而這場爭奪普通人的“戰役”所預示的,正是AI技術從全民話題時代,向實際應用時代的大步挺進。科技大佬們所構想的“所到之處皆是人工智能”,想必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