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爆發「蘋果病」 李秉穎示警3族羣:恐破壞骨髓造血細胞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疾管署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日本關東地區近期爆發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病,病例數創下25年來新高。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傳染性紅斑病在國外稱爲「被打巴掌的感覺」,東方文化比較友善,稱作「蘋果臉」,患者會發燒,但發燒不厲害,只是看起來很奇怪,高風險羣有孕婦、貧血者、免疫功能不全者,發生率不高,臺灣也曾有病例,提醒民衆做好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等。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經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如發燒、流鼻水類感冒症狀,在這些症狀出現後約1周,臉部兩側面頰變得紅通通,像被打了巴掌,又像是「蘋果臉」。在日本俗稱爲「蘋果病」,軀幹及四肢也可能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
曾淑慧表示,由於「蘋果病」症狀輕微,未列爲法定傳染病,仍會透過定點醫師、急診室、實驗室監測國內疫情。目前和往年相比,來沒有異常,有個案,但沒有特別疫情發生。
「蘋果病」又稱「第五病」,李秉穎說,這是個古老的名字,報紙也曾經報導。這個病的傳染力不強,通常不會導致大規模疫情,個案很罕見,感染了大部分無症狀,少部分出現「蘋果臉」,兒科門診一年頂多看到1個案例,約10幾年會一次出現羣聚,類似日本,大部分影響5~18歲的年齡層。
李秉穎表示,「蘋果病」沒有抗病毒藥物,也沒有疫苗,發燒不厲害,只是看起來很奇怪。他開玩笑說,沒有經驗的醫師看到臉紅紅,「會以爲病患喜歡我。在國外教科書,這個疾病被叫做「被打巴掌的感覺」,東方文化比較nice,叫「蘋果臉」。
「蘋果病」主要威脅3族羣。李秉穎指出,孕婦感染後,會導致胎兒畸形。而慢性貧血者,因病毒會破壞骨髓造血細胞,恐出現更嚴重貧血,休克或死亡。免疫功能不全的人,例如愛滋病患,因無法清除病毒,會變成慢性感染,持續壓制骨髓造血細胞,會造成慢性貧血。預防的方式如同防流感、新冠,得多洗手,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有必要的時候戴口罩。雖然日本個案多,但歷史經驗而言,不會大流行,臺灣也曾發生,最近也有看到案例,他認爲,針對「蘋果病」不需要佐旅遊建議,全世界都有,只是發生率不高,提醒有發病的人別接觸3大高危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