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參戰!拜登完成「晶片三方絕殺」:全面封鎖大陸

日本宣佈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示意圖/shutterstock)

日本31日宣佈,將限制23種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加入美國、荷蘭的行列。外媒指出,最新出口禁令涉及包括東京威力科創、尼康等日企,掌握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步驟,亦是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核心。

日本31日宣佈限制23種晶片製造設備出口,擬於今年7月生效。允許出口的僅有臺灣、美國和韓國等42個國家,雖然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強調,此措施並非針對任何國家,單純避免被用作軍事用途,但允許出口名單中並沒有大陸。

美國財經媒體報導,受到出口限制影響的日本企業,包括東京威力科創、尼康和迪恩士半導體(Screen)等,這些企業過去在大陸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關鍵要角。儘管日本並未像美國、荷蘭受到高度矚目,但其控制半導體供應鏈關鍵步驟,例如在晶圓洗淨設備占主導地位的迪恩士,半導體測試設備廠Lasertec Corp。

《晶片戰爭》的作者米勒(Chris Miller)表示,新的出口規範旨在阻斷大陸先進半導體設備的來源,打擊其AI相關先進半導體制造能力,他說「此舉是爲了減緩大陸技術發展,擴大大陸和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差距」。

研究機構Omdia分析師南川明(Akira Minamikawa)表示,日本加入出口限制措施,嚴重打擊大陸製造及開發小於16奈米晶片能力。

報導提到,三方合作圍堵半導體發展,可能迫使大陸擴大晶片製造研發及材料供應,試圖不再依賴海外供應商,但這需要數年的時間,且會使大陸市場半導體生產成本增加。東洋證券(Toyo Securities)分析師安田秀樹(Hideki Yasuda),即便大陸實現晶片技術自主,標準也與世界各國不一,意味着成本更高晶片會侵蝕其技術競爭力。

米勒說,雖然大陸拚命研發國內半導體技術,但競爭對手也在前進,半導體技術很難趕上,「日本的新禁令使大陸的處境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