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鈴木堅決不向中國市場低頭,退出中國6年後,如今後悔了嗎?

2018年,汽車圈出了一則大新聞,鈴木汽車將持有的長安鈴木的50%股份,1元錢出售給長安汽車,並退出中國市場。

這樣曾經只在段子裡的說法,竟然成真了,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鈴木汽車曾在中國也混的風生水起,也曾是中國轎車市場的主導力量。

是什麼原因,讓鈴木汽車寧願1元出售股份也要退出中國市場呢?

曾經的輝煌

鈴木曾經是一個紡織企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鈴木開始跨行業製造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直到1978年,鈴木修接管公司,開始進軍汽車製造。

這是時代的腳步,因爲日本其他車企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的。

彼時的中國汽車工業還沒有起步,並剛提出以合資的方式吸引國外汽車企業入駐,鈴木在80年代的時候,爲我國提供過技術支持和指導。

1991年,長安曾向鈴木採購了500輛奧拓汽車的零件,但是因爲沒有生產資質,無法投產,於是這個情況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併發放了進口許可證。

這500輛奧拓汽車生產出來後,獲得了市場的正面反饋,於是在1993年5月,鈴木和長安合資成立長安鈴木,除了汽車,鈴木還和大長江合作推出“豪爵鈴木”摩托車。

當時進入中國的外國車企並不少,但是汽車和摩托車一塊做的還只有鈴木這一家。

鈴木還在1995年和昌河汽車達成合作,成立昌河鈴木,兩家合資車企開始憑藉自己的優勢打開中國市場。

因爲歷史原因,中國在當時的工業低於世界水平,摩托車和汽車這種工業商品在中國也算是比較緊俏的。

當時的中國並不像現在,私家車遍地都是,那時候就算在一線城市,私家車也不常見,而鈴木皮實耐用,經濟節能的優點,迅速打開了中國市場。

90年代重慶的出租車用的就是鈴木紅色奧拓,能被用作出租車,充分證明了車型的可靠性。

1999年,長安鈴木推出繼奧拓之後的第二款家用車“羚羊”,恰好北京在同年4月執行1.0L(含)以下的車輛禁止駛入長安街的政策,1.3L發動機的羚羊在北京得到了暢銷。

2001年,昌河鈴木推出經典車型“北斗星”,這款車直到鈴木退出中國市場之前,一直都是微型車市場的中堅力量。

到了2003年,鈴木憑藉奧拓和羚羊這兩個車型,就實現了超10萬臺的在華年銷量。

2004年,鈴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代表鈴木公司在中國進行投資,同時爲鈴木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提供業務支持。

2005年,鈴木推出另一個經典車型“雨燕”,在那一年,鈴木在華累計銷量突破了100萬臺大關。

此後,鈴木在中國推出天語、風雲等車型,原有車型也不斷的更新換代,在國內所向披靡,獨特的微型車定位,讓鈴木在這個這個市場分級中幾乎沒有對手。

直到2011年,鈴木在華年銷量達到了22萬臺,這是鈴木在中國最鼎盛的時期,此後的鈴木在中國就開始走下坡路。

儘管鈴木也曾盡力拯救,但是銷量曲線還是下滑趨勢,爲什麼鈴木在到達頂峰之後,會迅速衰敗呢,是國人都不喜歡鈴木了嗎?

故步自封只會自取滅亡

在引進合資的同時,我國的汽車企業也在摸索着造自己的汽車,在哪個汽車市場還是微型汽車的天下時,很多國內企業也推出了自己的車型,

比較出名的要數長安的奔奔和比亞迪的F0,雖然性能比不上合資車,但是國產車的在價格上有自己的優勢,所以鈴木這個主打微型汽車的企業受影響嚴重。

並且,隨着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的消費趨勢也隨之改變,大家對於家用車的需求不僅僅是代步或者經濟,開始注重舒適度以及大氣的外觀。

很多車企都捕捉到了中國市場這個變化,從而推出一系列的SUV、中大型轎車以及豪華轎車來迎合國人的消費趨向。

此時的80後、90後是消費主力,從家庭用車的角度來考慮,微型汽車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整個家庭的出行需求。

從日常用車的角度考慮,因爲和世界深度接軌,加上經濟的飛速發展,大家在用車的時候更看重大空間,大排面,開出去有面子。

並且,中國是農業大國,很多人都是從農村到城市中去的,還有一些山區等複雜地形,微型汽車不能滿足這些出行需求。

一、二線城市成了豪華轎車的天下,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則被轎車和比較實用的SUV車型佔據,農村和一些商戶則是比較青睞麪包車。

所以,幾方面原因的影響下,微型汽車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

但是鈴木似乎對自己的定位過於自信,它覺得自己微型車的定位在華已經取得很好的就成,覺得消費者應該去適應自己的商品。

殊不知,從來都是企業根據市場環境去迎合消費者,從來沒有消費者爲了迎合商品做出讓步的情況。

在一衆車企都忙着研究中大型汽車的時候,鈴木堅守自己的定位,死磕微型車,這讓鈴木在華市場佔有率急劇下降。

2012年,長安鈴木在華銷售量17萬輛,同比下滑22.7%,次年的年銷售量更是不足15萬輛,輝煌之後的持續下滑也讓鈴木開始反思。

於是鈴木在2013年推出全新小型SUV鋒馭,這款車確實讓鈴木的銷量有所回升,2014年鈴木在華的銷量達到16.5萬輛。

但是因爲技術原因“鋒馭”這款車出現了“共振門”事件,官方解決不及時,口碑受影響,所以2015年,鈴木在華銷量下滑至12萬輛。

銷量一直下滑到2017年的8.6萬輛,此時的鈴木心灰意冷,他們知道,中國市場已經沒有鈴木的一席之地了。

2018年上半年,鈴木的銷量只有2.4萬輛,同比下降47%,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此時的鈴木必須要做出抉擇,是花錢研發新車型,迎合中國市場,還是離開中國另尋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鈴木已經基本完成了全球佈局,並在21世紀初成爲世界500強企業。

並且在後來的數據中我們能看到,2018年,鈴木全球總銷量,超過321萬輛,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並不是鈴木的主要市場。

他們沒有選擇迎合中國市場,而是在2018年9月,以1元現金出售長安鈴木股份的方式,宣告離開。

離開中國市場後的鈴木去了哪裡呢?

離開中國押寶印度

其實,這也不是鈴木第一次不向海外市場低頭了,早在2012年,鈴木在美國如日中天,卻激流勇退,退出了美國市場,這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感興趣的自行了解。

不管是退出美國市場還是退出中國市場,想法都是鈴木當時的一把手鈴木修提出的,也是他拍板的。

在當時,這兩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汽車銷售市場,鈴木修這樣的決定令人難以相信,但是作爲世界500強企業的掌舵人,他一定已經事先爲自己找好了退路。

就在很多人等着看鈴木離開中國會怎麼樣走向沒落的時候,鈴木卻在印度市場打下了耀眼的成績。

鈴木在印度的銷量遠比在中國要好,1983年12月,鈴木第一臺車Maruti 800在印度完成生產,到第1000萬輛車下線,只用了29年。

而鈴木在印度第二個1000萬輛,耗時更短,只用了不到8年時間!

2022年,印度發佈數據,全年汽車總銷量381萬輛,其中鈴木銷量157萬輛,佔比41.37%,

那一年鈴木全球總銷量296萬輛,也就是說,印度市場佔據了鈴木全球市場一半。

2023年鈴木汽車全年銷量307萬2824輛,同比增長3.5%,連續三年保持增長,在全球汽車集團銷量中排行第九。

2024年1月鈴木汽車全球銷量285922輛,其中在印度銷售170214輛,要知道,印度在2024年1月份的乘用車總銷量才只有393250輛,鈴木佔比將近50%!

從數據中能看出,鈴木離開了中國似乎過得越來越好了,不過確實鈴木應該慶幸離開的早,雖然那時候的銷量就已經很難看了。

但是如果鈴木能扛到今天,絕對會輸的更慘,因爲現在的中國市場對於每一個車企來說都是修羅場!

近幾年,以比亞迪、長安、吉利和奇瑞的國產企業品牌迅速崛起,相同價位我們能買到配置更高的國產車。

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興起,讓中國的汽車工業完成了彎道超車,不僅現有的傳統汽車企業轉到新能源賽道,更是催生了理想、蔚來、小鵬等多個新興的造車勢力。

現在的中國汽車產業不依靠合資也能做的很好,甚至上文提到的傳統造車企業已經打開了海外市場,各種車型遠銷外國。

例如比亞迪,2023年,比亞迪全年全球總銷量超過300萬輛,成爲全球第十大汽車製造商,2023年,吉利集團在歐洲共銷售34.8萬輛,是歐洲第十大汽車製造商。

如今,買進口車加價還要等車的時代過去了,中國汽車工業已經能站在世界舞臺上和那些老牌車企同臺競技了。

同時,國內還在不斷涌現出新的造車勢力,就像世界500強的小米,除了做手機之外,也在3月底上市了自己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車。

這對於中國市場,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好事,足夠多的人蔘與,才能促進行業的發展,才能給消費者真正的實惠。

至於鈴木修是否會後悔當初放棄中國市場的決定,管他呢,畢竟現在的鈴木定位已經完全不符合中國市場的發展了,想要殺回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你說,對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