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交流聯展 「25毫米」距離呈現生活觀察

山崎小枝子《無法被擁抱的孩子》系列傳達對兒童及世界的關懷。(朝代畫廊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繼今年6月與日本櫻木畫廊合作的臺日交流展,朝代畫廊再推出五位日本藝術家的交流聯展,以《25毫米的共鳴》爲展名,藝術家分別以繪畫、雕塑、裝置,複合媒材等型態的作品,以各自的創作語彙,將他們的生活觀察心得呈現在臺灣觀衆面前。

《25毫米的共鳴》取自藝術家三友周太提出的作品概念,他曾被來自波蘭的Robert Seikon於2016年在朝代畫廊外牆所繪製的壁畫創作紀錄吸引,其井然有序的線條給了藝術家發想作品的靈感。這次展出的裝置作品,藝術家注視着畫廊外牆上的壁畫條紋,並使用這些條紋的寬度「25毫米」來創作,也意味着將他人的生命軌跡融入自身,象徵着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上出由紀作品是以不斷疊加的照片,以及在照片上的繪畫,讓自似多重曝光的照片、空間失去特定性,而人物花鳥等元素則隨機被強調或隱沒,藝術家與觀者在作品畫面前,彷若同時超脫了線性時間的概念。欲以此表達「記憶」對於人的意義,她認爲記憶是過去確實存在的集合,它們在任何時空下都可以被反覆回想以支撐「現在」,而藝術便是對「現在」的表達;透過觀看,觀衆和藝術家便是共享當下。

山崎小枝子多年前因看到了讓她憤慨不已的虐童新聞,開始創作《無法被擁抱的孩子》系列,藝術家筆下的小孩身體纏繞着帶刺的鐵絲,希望能借此向傷害他/她的人反擊,並呼籲社會重視此問題。前幾年新冠疫情蔓延全世界,她轉而意識到保護這個世界兒童的唯一方式,是與地球和所有的生物一同進化並共生,於是改以繽紛正向取代了悲情苦難。

小木曽‧韋茲‧恭子亦是以繪畫表現汲取於日常生活的感觸,新冠疫情肆虐時,藝術家擔心起住在遠方的父母,所以請父母每天拍攝散步的情況,這行爲持續了3年之久。經過藝術家不斷耐心鼓勵,他們拍攝照片的構圖從原本的生疏拙劣,進步到可以自豪地在照片旁寫下「我正在創作藝術!」等字樣,這個過程對小木曽‧韋茲‧恭子來亦有所啓發,也藉此重新思考起「距離與日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