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外資遠離中國 對中直接投資降至30年來低點

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18日公佈2023年國際收支數據顯示,外資企業的直接投資降至30年來最低水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18日公佈2023年國際收支數據顯示,外資企業的直接投資降至30年來最低水準。由於經濟低迷,大陸新建工廠等新增投資減少,還出現了中國業務縮小或撤出的狀況。日媒指出,受間諜查處引發的擔憂和美國對中管制影響,外資遠離中國的事態仍在持續。

數據顯示,外資企業2023年對中直接投資淨流入330億美元。雖然新增投資仍超過業務縮小等資本撤出,但比上年減少8成。直接投資連續2年減少,水準已降至達到峰值的2021年(3440億美元)近1成,也創下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992年在「南巡講話」主張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後的30年來新低。

數據還顯示,2023年10月至12月淨流入175億美元。7月至9月首次出現淨流出,但10至12月又重回淨流入。

日經中文網19日報導,中國大陸加強查處間諜,更加重視國家安全,有報導指外資企業員工遭拘留。在投資前會廣泛調查商業環境的歐美企業,受2023年7月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影響,多家調查公司的業務陷入停滯,呈現企業新增投資所需調查無法完成的局面。

此外,半導體領域受到美國對中管制趨嚴格的影響,明顯遠離中國大陸。美國調查公司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從該領域的直接投資對象來看,2018年中國大陸佔48%的份額,但2022年降至1%。美國在同一期間從0%上升到37%;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合計份額也從10%上升至38%。

據此前報導,半導體制造測試設備巨頭美國泰瑞達(Teradyne)已將主要生產基地從大陸江蘇轉移至馬來西亞。還有消息稱,涉足人工智慧(AI)晶片開發的英國Graphcore也解僱了中國大陸業務的大部分員工。

在汽車產業等方面,隨着中國大陸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外資不得不調整業務。三菱汽車2023年10月宣佈停止在中國大陸生產汽車;豐田和本田也將削減中國大陸合資企業的人員。

報導指,儘管中國大陸已出現在技術實力上領先世界的領域,包括純電動汽車(EV)和監控攝影機等,但在尖端半導體等需要外資幫助的領域也很多。然而,隨着中國適齡勞動人口的減少,有可能拉低其中長期的增長力。

對此,中國大陸也產生危機感,於今年1月放寬了《反壟斷法》規定的合併審查對象企業的營業收入標準。希望透過促進包括外資在內的國內併購(M&A),提高中國市場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