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核廢水苦主出爐 這國污染最嚴重
在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背書下,日本於8月24日排放核廢水,引發亞洲鄰國不滿,其中又以中國反彈最大,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怒批「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圖/CTWANT合成)
2023年8月24日臺灣時間12點,日本逐步排放134萬噸含氚核廢水入海,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排放核廢水,由於輻射物恐使海鮮遭到污染,中國、香港、澳門已封殺日本進口水產品,經濟損失約1626億日圓(約354億臺幣)。儘管亞洲鄰國反應激烈,但多項研究依據洋流流向皆預測「美國將是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不過美國基於國際政治考量,選擇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
2011年日本爆發311大地震,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三座反應爐熔燬,爲了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穩定,日本政府決定持續注入水冷卻,而這些水再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雨水,形成擁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由於水量已快超過儲存槽容量的極限,日本於2021年提出核廢料排海的計劃申請,表示會透過技術淨化輻射物,只留下「氚」再排入大海,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邀集各國專家多次前往日本檢測與調查,經過2年,證明日本的含氚廢水在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遠低於國際標準,因此同意日本核廢料排海計劃。
雖然日方一再強調處理過的含氚廢水,與各國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就連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也保證這些「處理水」甚至可以飲用,但依舊引發軒然大波,尤其是海鮮可能遭到污染的疑慮。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發表聲明指出,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沒有直接接觸機芯燃料棒,這就是福島核廢水與一般核電廠廢水的根本分別。
原能會依照洋流流向推估核廢水影響臺灣的程度非常微小,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美國恐怕污染最爲嚴重。(圖/翻攝自原能會臉書)
亞洲鄰國也紛紛抗議,其中又以中國最爲激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甚至表示,「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中國也在24日後隨即宣佈全面禁止日方所有水產進口,香港也宣佈即日起禁止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水產品出口去年創下3873億日幣營業額,中國871億日幣佔22%、香港755億日幣佔19%,兩者相加爲1626億日幣(約354億臺幣),如今恐損失慘重。根據《時事通訊社》報導,福岡一家水產公司社長坦言,聽到中國全面封殺的消息後「大腦一片空白」。
南韓政府雖未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但民間反應相當激烈,首當其衝的海鮮市場瞬間門可羅雀,許多消費者表示將減少食用海鮮。馬來西亞也發起萬人連署抗議活動,民衆紛紛表示不敢再吃海鮮,當地餐飲業者也陸續以其他國家海產替代日本進口海鮮。臺灣則以加強檢驗的方式應對,原能會表示,依照日本評估結果,主要受輻射影響的是電廠3公里海域範圍,輻射劑量是「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程度,且隨海水流動與距離增加,影響越來越低。含氚廢水主要沿着黑潮流往美國,再沿太平洋往下到北赤道洋流,順着來到菲律賓,再沿黑潮依序到臺灣和日本,這是所謂環太平洋主路徑;而臺灣位在主路徑後端,含氚廢水約4年時間纔會流至臺灣海域,此時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
日本排放核廢水讓亞洲衆多鄰國拒吃海鮮,恐造成1626億元日幣經濟損失,因此許多日本當地居民也持反對意見。(圖/新華社)
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覈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爲中國上海,再之後爲美國聖地牙哥,由於此時流速變慢,所以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累積最多。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抵達美國後將造成較嚴重的污染,雖然如此,由於美國近期急欲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政治因素讓這個最大污染苦主依舊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劃。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