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馬英九的大陸行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自民選總統以來,先後有4人擔任過總統,依序是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

李登輝從登位之初的暗獨,到實際掌握權力以後的明獨。1995年訪問美國引發北京強烈不滿,次年總統大選,中共對臺灣外海發射導彈,美國緊急調動兩個航母戰鬥羣前來鎮懾,海峽一時戰雲密佈。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臺海頓時劍拔弩張;早年中共戰機很少接近海峽中線,那段日子驟增到每天十幾二十次。

相對於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關係還算緩和,特別是上任初期,北京在觀察,陳水扁在觀望。等到2004年陳水扁當選連任,就職演說中具體提出「臺灣主體性、兩岸平等、民主原則、和平協商、新憲政」的五個主張。整體而言,陳水扁對北京的態度是謹慎小心、步步爲營,雙方不曾發生激烈衝突,但官方或民間也看不到突破性的接觸。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兩岸關係大翻轉,政府採取親中和中、外交休兵的政策,官方、文化界、教育界、商界交流頻繁,民間來往人數逐年增加,2015年大陸來臺旅遊人數更創下418萬紀錄。這段日子吳伯雄曾經在北京會見胡錦濤,馬英九在臺北會見陳雲林,蕭萬長在印尼會見習近平,朱立倫在北京會見習近平。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更史無前例,在新加坡創下兩岸現任領導人會面的紀錄。

2016年政權再次輪替,民進黨蔡英文勝選,兩岸重回對抗老路。2017年1月川普上任,美中全面掀起貿易大戰,臺北孤注一擲依美親美,復由於香港反送中運動與疫情影響,兩岸關係急速冷凍,不僅官方斷絕往來,民間也相互散播仇恨的思想。美國見縫插針,一方面加大抗中力度,一方面破格提升美臺關係,終而讓臺海成爲英國《經濟學人》筆下「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之一」。這導致「兩岸何時會戰」、「戰爭型態」的分析如雨後春筍,此雖全屬臆測之言,但可見的事實是:去年10月裴洛西訪臺,中共環臺軍演;美國售臺短程魚叉飛彈、刺針飛彈、標槍飛彈、火山佈雷系統……,臺積電遷美,美國計劃在臺灣屯積武器,前國安顧問訪臺時建議臺灣民衆應學習使用AK-47步槍。

「戰爭」與「和平」如同天秤的兩端,中間有個法碼。4位總統,只有馬英九努力地將法碼往「和平」的方向推;其餘3位,全都是反向往「戰爭」挪移。

如果沒有馬英九,持續往同一個方向挪移的法碼,誰能保證會不越過紅線,天秤早已墜向戰爭的一端?

如果沒有馬英九,要北京如何相信「和統有望」?而北京一旦認爲「和統無望」,那不就是武統開始之日?(作者爲海軍前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