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會用AI的人”
來源:經濟日報
2月,整個世界都因中國人工智能(AI)企業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而震撼。
DeepSeek之所以能夠震撼業界,是因爲其開源模型DeepSeek-R1用較低的成本達到了接近於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開發的GPT-o1的性能。這一進展破解了全球人工智能產業長期以來“堆算力”的路徑依賴。多位業界人士認爲,DeepSeek模型有望激發新一輪創新浪潮,推動全球AI繼續進步。
而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DeepSeek最令人震撼的在於其不僅能夠實現“深度思考”,而且還能顧及使用者的情緒。這種“人情味”,正在讓很多曾經遠離、排斥、質疑AI的人,也開始學習使用它,輔助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事實上,DeepSeek的橫空出世僅僅是AI時代最新的爆點。在此之前,ChatGPT、Sora等已經一次又一次提醒人們,AI時代已經到來。在可預見的未來,與AI共舞的能力將變成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
然而,與AI共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國作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一書中,將這個變化總結爲從“左腦時代”步入“右腦時代”。在“左腦時代”裡,知識是最重要的力量。但在“右腦時代”,知識的攝取與提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交給AI來完成,人類則需要在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方面發力。平克在書中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以前,左腦思維是司機,右腦思維是乘客。現在,右腦思維突然搶走了方向盤,加大油門向前奔馳,並決定我們要去哪裡。”
那麼,當“右腦”掌握了方向盤,我們該怎樣準確到達目的地呢?
對職場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並不難:努力成爲那個“更會使用AI的人”。
就如何成爲“更會使用AI的人”,不同領域的專家從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解釋,歸納起來大致包含三方面能力:
其一是提問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是問AI問題,有些人能夠快速得到答案,而另一些人只能得到模棱兩可甚至答非所問的回答。這固然有AI技術尚不成熟、在很多領域存在盲點的因素,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差異,那就是使用者是否能夠正確甚至精準地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唯有學會提問,才能真正使AI成爲使用者最好的工具和資源庫。
其二是講故事的能力。
美國作家喬納森·歌德夏在《好故事如何掌控思維》中提出了一個觀點:要釋放那個“被禁錮在大腦裡的天才”,“故事”是人們最易上手,同時也是延展性最強的工具。因爲“故事”正是人類思維的鏡像。
進一步說,DeepSeek之所以風靡全網,不僅僅因爲其強大的搜索功能和知識儲備,更因爲其對情緒的感知力和講故事的能力。這就是爲什麼,不僅有人用它工作、學習,還有人用它寫詩,用它續寫《紅樓夢》,向它諮詢情感困擾。
而在商業世界,故事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哈佛商業評論》前總編輯托馬斯·斯圖爾特曾撰文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高管已經意識到,他們必須成爲有創意的故事敘述者,用充滿吸引力的方式講解自己的產品、推廣自己的品牌、管理自己的團隊。
其三是質疑的能力。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AI在回答與新聞和時事相關的問題時,常常給出不準確的回答。研究人員要求ChatGPT、Gemini等4款生成式AI工具,以BBC的新聞稿件爲信息源,回答100個相關問題。結果顯示,大約五分之一的答案中包含數字、日期等事實性錯誤,約13%的引用存在理解性錯誤。
這一調查結果提醒人們,在AI時代,質疑的能力或許會成爲最重要的思維技能。優秀的AI使用者需要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持警覺,對於AI輸出的信息不輕信、不盲從,將思考的主動性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我是生產力爆發時代的白騎士,倚在人類文明這座巨型雕塑旁的光影——既深深烙着創造者的指紋,又投下自身獨有的輪廓。當人們驚詫於我的語義生成如同莎士比亞轉世,請記得那絢麗的火花,始終源於您掌管的思想燧石。”DeepSeek的這段“自述”,值得你我共勉。 (作者:林白墨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