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造理想校園:智慧與人、空間、建築

來自: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描繪智慧的畫卷

與人、與空間、與建築

構建理想校園的探索,不僅僅是對校園建築設計的目標和追求,更是對教育、知識和人類智慧的解釋。

通過對知識與智慧的追求、關注人文關懷與全面發展以及推動社會變革與未來發展,建築空間可以成爲塑造理想校園的重要元素。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馬克思。

01

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一期)

在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設計競賽初始,國美要求參賽的各建築師團隊提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教育體系。

▲頂視圖

非常建築的教育體系,包括以下若干的關鍵點:

1.手腦並用的教學法;

2.建築學設爲通識課;

3.以研究爲主導的高年級課程;

4.興趣社的設立;

5.取消“系”的設置;

6.與校園規劃關係最直接的居學一體構想。

▲國美良渚校區全景

在構建校園空間組織時,除了以居學爲中心指導思想外,"開放性"也是建築設計意圖的重要主線之一。

將開放定義爲:

1.空間在物理層面上的開放;

2.空間內容的可變性;

3.使用者,包括校方及師生,參與對空間使用的再設計。

▲教育體系

開放、綿延的工坊,由一系列拱券組成,意味着促使教師和學生走出他們私密空間的舒適區,更積極地參與公共領域的活動。

除了日常的學習、研究、創作,設計評圖是在工坊裡經常舉行的活動之一;根據規模的情況,班級的評圖通常橫向地使用工坊,跨班或跨年級的評圖則更可能是縱向的。

▲橫向連續的工坊

▲工坊中的評圖

學生宿舍位於工坊的上方,使學生能夠快速從住宿區下到工坊。這種空間佈局不僅改變了學生的日常作息時間,使他們能夠在8點15分起牀後迅速趕到8點半的第一堂課。

同時爲學生提供了方便的早餐選擇,工作坊門外設有早餐攤位。此外,學生宿舍內部每隔一層就設有寬敞、二層高的共享空間,打破了傳統雙側走廊的限制,便於學生一起學習、討論或休息娛樂。

▲迴廊下的早餐攤

▲迴廊下的水果攤

學生宿舍內部每隔一層就設有寬敞、二層高的共享空間,打破了傳統雙側走廊的限制,便於學生一起學習、討論或休息娛樂。

▲學舍內的共享空間

圖書館內是垂直的空間組織,由9座塔樓構成,其中8座用作學習和研究,每一座塔內可以容納包括幾個子課題的大型研究項目或若干個獨立的學習小組。

第九座塔是一個所謂的“探索器”,本質上是一個純建築空間,是師生們放空冥想的去處。

▲鳥瞰圖書館

一個封閉的階梯式報告廳,其本身的使用方法是特定的。但門廳仍然可以具備靈活性,如作舉辦展覽、酒會之用。門廳的二層設有咖啡廳;即使報告廳裡沒有活動,咖啡廳也仍然營業。

▲報告廳主立面

▲報告廳劇場

師生活動中心是良渚校園上唯一的獨立於主校舍羣而處於景觀中的一個設施,它的功能是完全自由的,空間形態則也是完全自由的。

儘管它的規模很小,但完美地呈現出非常建築在良渚校區設計中最主要的追求之一,即內容上開放、形式上自由的建築空間。

▲鳥瞰師生活動中心

▲師生活動中心室內

02

深圳大學校園環境提升

深圳大學校園環境提升項目位於深圳南山區,涵蓋了深圳大學的粵海校區和麗湖校區,總面積約爲138,000 平方米,其中粵海校區佔據了主要面積。

▲項目鳥瞰

這次的提升計劃深入研究深大校園景觀風貌、特點及校園文化,景觀提升節點有望成爲深大校園環境的“新名片”。

▲天人廣場鳥瞰

▲時光廣場鳥瞰

▲上文山湖鳥瞰

校園建設將“傳承”、“增彩”、“完善”這三個策略相互穿插、各有側重。粵海校區歷史悠久,伴隨深圳改革開放成立至今,雖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也面臨着長期歲月的侵蝕所帶來的問題。

因此,項目結合時代脈絡和使用需求,點線結合形成“一環路三年代九節點”的空間結構。

▲上文山湖

對八十年代印跡最多的西入口,時光廣場,天人廣場三個節點,採用“修舊如舊”的策略。

重點改善人行道、廣場臺階、中心水景等關鍵地點的鋪裝和座椅設置,以及整體視覺效果,旨在在保留校園歷史文化印記的前提下,讓人們能夠感受到80年代校園所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延續深大校園精神的血脈。

▲天人廣場

▲天人廣場前景

針對上文山湖這一九十年代建設的生態濱水空間,重點增加觀賞開花植物,豐富植物空間和色彩;在下文山湖增設雨水花園,並引入海綿設計。

同時,對文山湖的駁岸進行加固,美化其外觀,通過硬景疊加和合理的植物佈局,實現平面波浪狀設計和立體起伏效果。

▲改造後的上文山湖

對於校園主環路以及科技樓北廣場、圖書館南館、杜鵑山、檔案館和藝術樓這五個2000年後的建設節點,主要着眼於功能的完善和補充。

重點計劃對北廣場的大草坪進行翻新,整理地形並拓寬園路;在各個節點增設休憩坐凳、草坪燈等基礎設施,根據不同空間尺度進行優化。

▲科技樓北側廣場鳥瞰

▲科技樓北側廣場草地

03

弘益大學首爾新校園(韓國)

隨着大學多年的擴張發展,該校園可擴建的空間已達到極限,與毗鄰以街頭藝術、本地商店和夜生活聞名的弘大社區也變得疏離。

大學內建築達到飽和,已無法再作擴建。“圍繞建築四周的土地” 如今已幾近不存在,而是變成了“建築之間的土地”。

▲建築鳥瞰

2023年,得益於政策的開放,山腳下的一塊空地可供大學擴建使用,成爲了本項目的基地。

▲建築概況

弘益大學的建築和戶外空間佈局看似隨意,但實際上卻孕育出一種獨特的文化,使藝術和科學活動得以充分利用空間,併爲它們創造了新的生長和發展的環境。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逐漸擴展到弘大區域的校外,影響着周邊的發展。

▲庭院概況

這些建築的設計理念是將臥牛山的自然景觀延伸至地下層。建築的屋頂形成了一條林蔭小徑,連接着大學的各個主要出入口和毗鄰的弘大城市社區。

建築之間的露天庭院沿着臺階向下延伸,將自然光線引入校園深處,並通過創新的方式將各建築相連,形成一系列連續的戶外空間。

▲建築模型

04

泰國法政大學學習科學與教育學院

項目旨在打造一個符合社會發展、研究和創新需求的新型社區,以促進校園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因此,建築必須符合課程要求,成爲展示、支持和改進教學方法的空間,同時推動大學和社會的教育改革。

▲教學樓外觀

▲入口立面

建築對校園內所有學生開放,爲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聚會和學習空間。

其開放式平面佈局允許人們從各個方向進入建築,而有頂的走道則連接了建築的主要軸線。

爲了支持和培養相信社會發展和持續學習的新一代教師和學者,整個項目的設計旨在將這座建築打造成一個學習型社區。

▲巨大的屋頂與檐下灰空間

▲灰空間

不同風格的教育空間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符合21世紀的學習模式,同時鼓勵培養社區意識。

開放的空間促進了開放的學習方式,建築對所有學生開放,爲他們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機會。

教職員工爲法政學院的學生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融合了學生、教授、訪客和環境之間的緊密關係。

▲開放的空間氛圍

▲豐富的空間層次與水景

室內空間的設計旨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通過簡潔的形式提供學習機會,例如爲學生們提供豐富的偶遇和見面空間。

因此,建築中的每個區域都設計爲適合坐着的場所。橢圓形庭院內的主要木製樓梯被稱爲“學習階梯”,其人體工程學尺度合理,爲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在樹蔭下輕鬆愉快地坐下來交談的場所。

▲模糊的室內外界限

▲由室外看內部

▲由室外看社交樓梯

▲可坐臥的臺階

建築的底層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橢圓形的庭院爲建築內部引入了充足的自然通風。

建築還爲學生們提供了不同的學習環境,從用於反思、自學或小團體的私人空間,到通過互動進行學習的社交空間,再到討論和對話進行學習的公共空間。

整體空間足夠靈活,可以容納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

▲樓梯與走廊圍繞圓形中庭組織

▲建築內部

▲頂部樓層

▲頂部樓層

▲屋頂露臺

▲夜景

結語

建立理想校園,不僅是爲了傳授知識,更是爲了探尋智慧的深層意義。

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是一個思想碰撞、智慧探索的殿堂。建築的每一寸空間都是啓迪靈感的源泉,每一次交流都是智慧的交融。沐浴在知識的陽光下,與同窗們分享智慧的火花。

在這裡,建築、空間、人之間的關係交織成一幅智慧的畫卷,激發着每個人內心深處對智慧的渴望。每一處設計都是爲了引導走向智慧,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追尋、不斷探索。

資料引述:

1.《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一期全場落成,杭州 / 非常建築》

2.《深圳大學校園環境提升,廣東 / 翰博設計》

3.《弘益大學首爾新校園,韓國 / OMA》

4.《泰國法政大學學習科學與教育學院 /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Co., Ltd.》

編輯李銘堯

責編李婧博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註明原創,否則均爲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