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男染萊姆病 今年境外移入首例

瑞典男染萊姆病,今年境外移入首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佈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病例,爲53歲瑞典籍男性個案自8月初起出現疲倦、膝關節疼痛情形,並於8月17日至診所就醫,隔天症狀未改善且鼠蹊部出現紅斑前往醫院就醫,經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

萊姆病是一種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叮咬而傳播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人傳人,在自然界中,蜱主要寄生在野外鼠類身上人類會因爲被感染的蜱叮咬而遭到感染。

萊姆病潛伏期爲3至32 天(平均7至10天),70%至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喉嚨痛頸部僵硬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沒經過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

疾管署表示,個案經常往返臺灣及瑞典,其於潛伏期間(7月18日至8月14日)曾返回瑞典,並自述曾於瑞典家中遭壁蝨抓咬傷,其他家人身上雖曾發現壁蝨,但未被咬傷。另個案7月底曾至當地牧場旅遊,但未接觸牛隻。依據個案潛伏期間活動史,及萊姆病盛行地區研判感染地爲瑞典。

自2007年迄今,我國萊姆病確定病例數共11例,均爲境外移入病例;無死亡病例。2007至2015年確定病例多爲本國籍(6例)與美國籍(4例),感染國家以美國7例最多,其次爲丹麥英國德國各1例。

萊姆病主要發生於北美歐洲地區,歐洲疫情自1990年起逐年上升,2010年約3萬5千例,爲1990年的14倍,其中發生率較高的國家爲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捷克等國家,在瑞典主要發生於中、南部與波羅的海(Baltic)、博滕海(Bothnian)沿岸地區

疾管署呼籲,民衆到流行地區或野外踏青應作好防護措施,請着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長靴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扎入襪內,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着,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

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以降低感染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