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最後一塊拼圖”,補上了
(原標題:銳評|“最後一塊拼圖”,補上了)
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從業界到坊間一片點贊。
在商業航天領域,商業火箭好比“飛機”,商業衛星就如“乘客”,而商業航天發射場則是支持“乘客”登機、“飛機”起飛的“機場”。近些年,我國商業衛星、火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飛機”和“乘客”越來越多,卻沒有“專屬機場”這一基礎設施,多少有些拉胯。如今,用兩年時間,商發人將一片椰林迅速建設爲發射場,搭建起兩座發射塔架,補齊了我國商業航天的“最後一塊拼圖”。
航空航天,是大國科創競爭的重要賽道。目前,全球航天技術正從“高大上”的科研領域走到社會大衆身邊,向民用和消費級市場需求擴展。滿足國家需要、市場需要,商業航天已經成爲“國家隊”之外的另一支生力軍。在這方面,美國一馬當先,前不久SpaceX的“筷子夾火箭”試驗成功,驚豔了世界。英國、俄羅斯、波蘭等國,也都申請了超過1000顆低軌衛星的發射計劃。
無論傳統航天領域,還是航天“+”商業,中國的腳步同樣越來越快。特別是近十年,從發佈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指導意見,到提出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等概念,將商業航天作爲“新增長引擎”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政策舉措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共完成67次火箭發射,佔全球火箭發射次數的30%,位居全球第二。預計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超2.3萬億元。一條既獨立自主,又和國際接軌的商業航天產業鏈,正在加速“起飛”。
萬億規模的市場“新藍海”,吸引力當然是巨大的。但要看到,商業航天領域有着極強的科研屬性,依靠的是技術創新,需要的是沉心靜氣,不能想着蹭熱點掙快錢。此外,商業航天企業“一命繫於發射”,試錯成本高昂,產品規模化、常態化應用存在困境。抓住商業航天發展的時代機遇,真正端正態度,不斷優化創新環境,不斷突破技術瓶頸,來自全社會的航天力量才能不斷匯聚,助推我們飛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