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成福國小生態池 原生水生植物樂園

新北市三峽成福國小擁有得天獨厚的溼地環境,校內生態池近百種臺灣原生水生植物、30種蜻蜓及40種鳥類,透過校內攝影課程,讓學生進階觀察到臺北樹蛙及鴛鴦等物種。(新北市教育局提供/劉瑋晴新北傳真)

新北市三峽成福國小位在橫溪溪畔,擁有得天獨厚的溼地環境,校內老師成立溼地工作坊研究水生植物,爲營造更好的教學環境,透過教育局補助,把校內原先埋在停車場的涌泉挖出,泉水填滿形成天然水草塘,而內部的水生植物,則是由老師帶着孩子與家長到原棲地採種,再行移植覆育,成爲該校特色亮點。

成福國小表示,多水的環境是學校的特色之一,滲水長滿青苔困擾學校許久,但在老師們的努力下,建立正確的生態觀念與想法導正之後,巧妙運用多水的環營造校園溼地,發展溼地生態課程,更成爲成福國小在生態教育發展上的一大優勢。

成福國小主任謝基煌表示,把停車場變成水草塘其實很不容易,但該計劃卻得到老師們支持,把停車場讓給孩子們環境教育。學校生態池運用天生條件形成水草塘,是其他學校很難做到的,目前校內生態池近百種臺灣原生水生植物、30種蜻蜓及40種鳥類,透過校內攝影課程,讓學生進階觀察到臺北樹蛙及鴛鴦等物種,學校也因應水草塘發展許多校內課程,更榮獲102學年度教學卓越金質獎。

謝基煌說,溼地的生態豐富性僅次雨林,能讓很多不同種類的生物棲息,更能涵養水源過濾髒亂,也成爲校內自然環境的小型教學庫,除了校內老師定期整理之外,藉由生態課程,帶領學生穿上青蛙裝移除外來種福壽螺,瞭解所謂外來強勢物種的危害,這絕對不是隻用課本就能說明的。

此外,水草塘讓孩子有機會認識溼地,遠離都市的塵囂,多一些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對於精神及情緒上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們將水草塘當成萬用教室,營造出一個兼具「生物多樣性棲地」及「多面向生態教育」功能的自然學習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