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不哭反而要笑?多少歲去世叫“喜喪”,都有啥標準?
相信很多人在面對親人離世的時候,內心都是極度傷心的,甚至會用哭去宣泄自己的情緒。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喪禮,都需要用難過的情緒去表達,反而參加喪禮的人,臉上掛滿笑容。
而這種喪禮就是“喜喪”,逝者的家屬還需要播放喜慶的音樂,甚至還要進行滑稽的表演。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逝者”,才能夠達到“喜喪”的標準呢?其他人又是如何看待呢?
喜喪的標準
在我們常人的認知當中,“喪禮”整個過程都是莊嚴肅穆的,這樣纔是對逝者表達尊敬。
但是確有一種喪禮打破了我們的認知,甚至參加這種喪禮的時候,我們需要內心開心。
不僅參加的賓客要臉上掛滿笑容,就連舉行喪禮的家屬,臉上也不能有難過的表情。
這種喪禮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喜喪”,不過喜喪並不是誰想辦就能辦的,需要符合標準才行。
首先去世的親人必須達到“全壽”的標準,在古代“全壽”的標準是七十歲以上才行。
畢竟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會對全壽的標準低一些,畢竟古人很少能活到七十歲。
但是對於現代的社會,人們對於“全壽”的標準是需要達到85歲以上,才符合標準。
因爲現代的醫療水平非常的高,而中國人的生命平均壽命爲77歲,所以活到85歲比較多的。
如果老人活到85歲以上,可以看出他的身體還是比較健康的,也不會給家人帶來負擔。
滿足“全壽”的條件,還需要滿足“全福”的標準,這個福是指要滿足“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一般就是“爺爺、父親、兒子、孫子”,可能有些小夥伴的家庭還存在五世同堂。
有些可能是有“曾祖父”或者是“曾孫”,不過除了四代同堂,家族還是需要有些財力。
這樣整個家族的發展纔會“家業興旺”,在外人看來一家子都發展那麼好,老人肯定有福氣。
除了滿足以上這兩個條件,老人也必須是“壽終正寢”,而不是在“病痛”的折磨下去世的。
可能老人平時身體看似非常的健康,也不需要家裡人太多的照顧,但是可能說走就走了。
讓很多的家人都會意想不到,而這種老人的去世,也被稱爲“全終”,不拖累自己的子女。
老人悄無聲息的到來,最後悄無聲息的逝去,不讓親人過多的難過,甚至來不及難過。
最後一個標準就是老人的“生評”,可以說有些老人心底非常的善良,非常樂意幫助別人。
更不會去幹一些犯罪的行爲,所以周圍人對他的品質非常認可,也被稱爲品行端正之人。
有些老人滿足了以上的三個條件,但是一生卻幹了不少缺德事,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他就不能被稱爲“全德”,也不能舉辦這種“喜喪”,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的老人才能夠舉辦。
可以說“喜喪”的要求條件,還是非常苛刻的,那麼“喜喪”到底應該如何進行舉辦呢?
如何舉辦“喜喪”
喜喪是不同於中國傳統葬禮,參加喜喪的賓客們需要臉上掛滿笑容纔是對逝者的尊敬。
因爲只有“福澤深厚”的老人,才能達到如此嚴格的喜喪條件,所以我們應該開心的送走。
它舉辦的流程也是先需要把逝者的身體擦拭乾淨,然後更換新的壽衣,放進棺材裡儲存。
停靈的時間按照地方爲標準,北方的地區大概是三天,然後在通知親朋好友們前來參加。
不過除了前面的幾點和傳統葬禮相同之外,剩下在儀式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都知道老人去世的時候,會播放一些哀掉的音樂,但如果是喜喪需要播放歡快的音樂。
有些地方甚至還會播放一些“流行音樂”,而參加葬禮的賓客聽着音樂內心也會變的愉悅。
甚至有些地區還會請一些“戲班子”,他們也會隨着時代的發展,展示一些現代舞蹈和歌曲。
所以參加“喜喪”的賓客們,聽着歡快的音樂看着滑稽的表演,也就在歡快當中度過葬禮。
如果有些賓客的情緒比較差,看到親人去世非常的傷心,而且在“喜喪”上開始嚎啕大哭。
很可能會被主辦方給趕出來,因爲他們覺得這是不尊敬死者,喜喪氛圍應該是歡快的。
老人們如果能達到“喜喪”的標準,可以說這一輩子也是非常不錯了,也算是壽終正寢。
那麼對於這種“喜喪”文化,其他小夥伴是怎麼看待的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想法吧!
網友們的看法
四川的網友稱他爺爺活了105歲,在整個村莊的老人年紀當中,還是屬於比較長壽的。
老人不僅五世同堂,而且一大家子算下來足足有170多人,也算是人羣比較多的家族了。
當他爺爺去世的時候,就被稱爲“喜喪”,當時整體的葬禮裝扮,都是選用紅布進行裝飾。
參加葬禮的賓客,看到紅布裝飾的靈堂,不僅賓客們感受不到悲傷,甚至非常羨慕。
整個家族的關係也是其樂融融,可以說老人的功德無量,纔能有如此幸福的大家族。
來自內蒙古的網友是這樣的看法,覺得不管是喜喪還是傳統的葬禮,親人都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作爲子女內心都是感到非常難過的,就算是舉行“喜喪”,內心的情緒肯定也是開心不起來。
而且喜喪也是外界的“稱呼”,真正離別的滋味,只有作爲逝去父母的兒女,才能體會到。
其實不管是“喜喪”還是傳統的葬禮,都代表了親人對逝者的尊重,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
但是也相信“喜喪”的文化,還是會減少逝去親人的離別痛苦,也代表賓客們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