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曬書架上的“四部分類法”:我如何把實體書架與虛擬書架結合

作者 | 南面書城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恰逢新購三個老榆木書架,把原來堆在客廳裡,茶几、沙發上的書整理一下,放上新的書架。

這次上架,動了點兒腦筋,採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一是因爲喜歡讀的書,以國學類居多,新書架乾脆來個“國學版”,二是前段時間學習古籍版本目錄學,感覺古文獻目錄學分類是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有些書目不常見,分類方法易混淆,需要強化認知。但是手頭真正的古籍又極少,怎麼辦?乾脆來個“今爲古用”,把購買收藏的國學類平裝書,按照其內容,當“古籍”歸類,按“四部分類法”上架,這樣,既給圖書分類上了架,便於查找,又強化了對四部分類法的認知,一舉兩得!

現在曬曬書架上按“四部分類”法歸類的書籍,當與不當,還請方家指正。

首先給孔網新上的“管理藏書”軟件點個贊。這個軟件實際上就是個虛擬書架,便於書的分類存放,這個軟件不但有“孔網分類”、“標籤”,還有個“存放位置”,我把虛擬的“存放位置”功能和新書架的真實空間位置結合起來,這樣,每購一本書,先在虛擬書架“管理藏書”上架,註明“存放位置”(圖一),再放到新書架對應的位置上。這個軟件對查找書也很便利,不易找到的書,在軟件上一搜,各種信息一目瞭然,只要對應存放,找起來很方便。

經部類單獨一個書架(圖二):

最下一格是“十三經”,與網店專題相對應,主要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唐、宋、清三代學人的十三經注疏,以及今人解讀十三經著作;第二格是四書類,這類書較少,還有空間,就把歸入網店專題“宋明理學”類的書,也放在這一格,宋明理學是以四書爲核心展開的,放在這裡也算恰當。這類書主要有中華書局的“理學叢書”、王陽明心學相關著作,以及今人馮友蘭、陳來、楊立華等關於宋明理學的研究著作,第三格應該是“五經總義”,乾脆擴大一下範圍,把關於國學總論的著作放在這裡,太多,放不下了;最上一格,應是小學類,對應現代分類法“語言文字”類,把古今關於語言文字的書放在一起。

史部類單獨成架(圖三):

史部古籍分類複雜,我的書裡也沒有那麼多種類,放起來就簡單了。最下一格,放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載記類、方誌類等。這樣一擺就露陷了!平時以爲自己歷史類書籍不算少,往架上一擺才知道,四部史部分類中不少細分種類,我一本也沒有,藏書大體還是正史、編年類,真讓人汗顏了!第二格放今人的史學著作和傳記類,第三格放史評類,第四格放史部目類(圖四),最近購的版本目錄類書不少,先集中把目錄類放在這裡,版本類只好另存。

平時喜歡讀古建類書籍,對應四部分類,還真不太好放,只有《營造法式》列入了史部政書—考工類,史部地理類有“古蹟”小類,也都是《洛陽伽藍記》之類,跟古建築關聯度不高。難怪樑思成感嘆,中國古建築文化這麼豐富多彩,卻沒有一部象樣的《建築史》,古人圖書分類中,幾乎沒有古建築的位置,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只重視形而上的“道”,不重視形而下的“器”。

子部類書架(圖五)如下:最下一格,主要放儒家,先秦儒家諸子以及今人儒家研究著作,再看其它諸家的著作:兵家、法家、農家等,少得可憐,豎立放一摞都不滿!

第二格,放雜家和小說家類,子部目錄中,雜家和小說家份量很重,這類書我其實很少,但中華書局在三四十年代整理出版了唐宋明清史料筆記(圖六),這些史料筆記如嚴格按四部分類,也很龐雜,但大體可歸於雜家和小說家一類,姑且放在這一格,也好遮遮羞。雜家類書挺多,細分雜學、雜說、雜品、雜纂等,有些和小說家也不好區分,權且都放在這裡,以後慢慢對照區分吧。這一格還空出一半來,把書話類放在這裡,勉強可歸入“雜說”吧。第三格放道家,老莊類書並不多,留點空白,以後再充實書架時,將子部天文類、藝術類、術數類、醫學類放在這裡,現在沒有這些書,實在是無法遮羞了。最上格是佛家類,這類書是塞滿了的。

集部類,歸入之前買的一個紅木書櫃(圖七)這類書不是我收藏的重點,對文學類書籍興趣不高,乾脆按“別集”的路子,放一些今人的文集:陳寅恪集,是一次買齊的,一套叢書,其它的集子,如錢穆、胡適、梁啓超、馮友蘭、李澤厚、陳來等,把各人名下各種版本著作收羅在一起,權作“別集”吧。

四部分類法畢竟是古籍分類法,遠遠不能解決現代書籍的分類存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原來書房書架上國學類圖書全部清出,歸入“四部”新書架,騰出來的空間,放現代平裝書(圖八),西方哲學文化、世界史、近現代思想文化著作、文學類書籍,也有了明確歸處。

平時喜歡的茶文化類書籍,按四部應歸入史部譜錄—飲食類,乾脆單獨拿出來放在茶葉櫃上(圖九),正好與網店“茶生活”專題對應。放在茶葉櫃上,增添點兒“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