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普惠金融“貸”動鄉村振興

新華社濟南5月3日電 題:山東:普惠金融“貸”動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賈雲鵬  春末夏初,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曲堤街道的大棚黃瓜迎來收穫。在畢集村黃瓜種植戶董夢友的大棚裡,翠綠的黃瓜掛滿藤蔓,工人們正忙着採摘、裝箱、搬運。  曲堤街道有黃瓜大棚近3萬個,年產量11億斤,是遠近聞名的黃瓜種植和銷售基地。大量種植戶想擴大種植規模、改造升級大棚,卻苦於“缺資金”。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銀行機構針對鄉村振興領域金融需求特點,推出的創新金融產品,解決了黃瓜種植戶的資金難題。  有着多年黃瓜種植經驗的董夢友,就是一名受益者。去年8月,他在當地農業銀行30萬元“齊魯富民貸”貸款支持下,黃瓜大棚擴大到4個,預計今年能實現純收入三四十萬元。董夢友說:“不僅貸款利率低,申請和放款速度也簡單高效,兩三天就收到了貸款資金。”  據中國農業銀行濟南濟陽支行行長孫健介紹,“齊魯富民貸”是鄉村振興部門與農業銀行、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設的一款鄉村振興普惠金融產品,主要面向一般農戶發放,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目前我們已發放農戶貸款5.7億元,惠及全區2500餘戶農戶。”孫健說。  政策性擔保是緩解“三農”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的有效方式。山東發揮政策性擔保資金增信、分險、賦能作用,深度融入糧食生產、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等鄉村振興場景,撬動金融資源“下鄉入村”。  “截至今年3月末,我們累計爲全省28.6萬戶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1792億元,其中今年新增擔保88.5億元,在保額418.75億元。”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安民說,財政金融協同支農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  金融“活水”來,鄉村產業旺。這個“五一”假期,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棠棣峪村的大棚櫻桃採摘園迎來大批遊客。“全村已發展60餘個高標準櫻桃大棚,畝均收入5萬多元。”望着火熱的景象,村黨支部書記廉士華說,這得益於郵儲銀行把棠棣峪村評定爲“信用村”,而被評定的“信用戶”可以免擔保、免抵押使用貸款。今年以來,郵儲銀行已爲該村發放300餘萬元貸款用於發展櫻桃產業。  這是山東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等部門將涉農主體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家庭和睦等情況納入信用評價,推動“整村授信”“無感授信”,目前全省已完成“整村授信”村莊7萬餘個。  山東不少地方還在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上發力,努力破解鄉村振興金融供給不足難題。在農業大縣聊城市冠縣,針對鄉村銀行網點少的實際,當地搭建起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平臺,匯聚全縣11家銀行的幾十種金融產品和相關信貸政策,用戶可根據需求,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挑選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也可直接發佈貸款需求,銀行會進入“搶單”模式,從而提高貸款對接成功率。  “平臺‘線上任意選、下單隨時點、銀行快搶單’的服務模式,推動‘銀行選客戶’向‘客戶選銀行’轉變。”冠縣縣委副書記王乃峰說,截至今年3月底,用戶通過平臺申請貸款27445筆,已發放貸款11243筆、41.3億元,平均單筆貸款金額36.7萬元。  政銀擔協同發力,引導金融資源加速向鄉村振興領域聚集。數據顯示,今年3月末,山東省涉農貸款餘額爲44441.2億元,同比增長13.5%,明顯快於全部貸款增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