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所高校放寬轉專業政策:有哪些深意?對高考志願填報有何影響?

隨着今年高考的落幕,各高校紛紛推出了本科招生政策推介。今年,許多高校的“轉專業”政策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上週,上海交大發布新政稱,自2024年起,學校全面放開轉專業,學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學年可“零門檻”多次申請轉專業,校本部和醫學院也可互轉。緊接着,復旦大學也於本週強調,學生擁有兩次轉專業機會,醫學類與非醫學類專業間轉專業通道已雙向打通。同濟大學今天(6月12日)發佈招生亮點,首句即爲“‘零門檻’,設置七次轉專業機會”。

“這樣的政策有利於學生選擇專業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是向教育改革邁出的一大步”“值得推廣”,在相關政策的報道下,不少網友表示了認同。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專業是否想轉就能轉?會不會“轉出無門檻,轉入高門檻”?冷門專業要更冷門了?

滬上高校推出或強調轉專業相關政策的背後,有哪些深意?對於正準備填報志願以及高校在讀的學子,會受到政策影響嗎?又有哪些啓示和注意事項?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相關專家。

上海高校密集發佈放寬轉專業政策

6月5日,在2024年本科招生新聞發佈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正式介紹了今年推出的更靈活的轉專業新政。上海交大稱,自2024年起,學校全面放開轉專業,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興趣愛好及個人發展考量,學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學年均可申請轉專業,有多次轉專業機會,校本部和醫學院也可以互轉。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武超介紹,學生每次可選擇兩個志願,轉出不限制學積分排名,不限制掛科門數。

武超分享說,他們發現,轉專業的現象並非單向地從所謂冷門向熱門專業流動,也有很多學生從熱門專業走向所謂的冷門專業。此外,2024年上海交大成功轉專業的學生數,比2023年整體提高大約150%。

6月11日,復旦大學在2024年招生培養政策發佈會上介紹,復旦學子可在進校後第一年或者第二年根據相關規定申請轉專業。特別是從2022年起,醫學類與非醫學類專業間轉專業通道已雙向打通。復旦大學介紹,除個別專業外,所有學生都有兩次轉專業機會,多年來複旦轉專業的接收計劃數大於申請學生總數,以2023年爲例,轉專業申請的成功率接近70%。

而繼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之後,同濟大學也於6月12日下午推出了本科招生政策。

據同濟大學官方微信介紹,學生進校立即擁有1次機會,34個項目任選;大一有2次機會,包括類內專業確認1次,跨類專業確認1次;大二、大三分別有2次機會,每學期都可申請轉專業。同濟大學進一步介紹,學校轉專業政策持續落實“轉出不設限,轉入有條件”的原則,學生享有中外合作辦學轉出、醫科轉入、文轉理工等多重自由。

澎湃新聞記者同步查詢華東師範大學本科招生網看到,在一篇轉專業Q&A中,華東師大指出,“鼓勵院系提供更多的轉入計劃數,要求院系提供的各專業轉入招生計劃人數不低於該專業一年級現有學生人數的15%。在國家政策許可的範圍內對各專業允許轉出的名額、條件不作限制、不設立門檻。”後文進一步介紹,學生可在第一學年或第二學年的春季學期提出轉專業申請,學校在每年的四月啓動統一轉專業工作,申請不受成績限制。

專家:轉專業自由,是給學生機會了解專業、瞭解自己

“多所高校放寬轉專業自由,其實是高校以學生爲中心的一個大趨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直言,中國多年來高校的制度對於學生的尊重度不夠,因此想要建設高質量的大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天性,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

“很簡單的道理,高考後差不多的錄取分數線,一所高校可以有轉專業的自由,另一所沒有,你會選哪一個高校?”儲朝暉說,原本學生和高校之間就是雙向選擇的關係,放寬轉專業的自由度,也會提升高校的競爭力。

在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看來,高校轉專業“零門檻”等做法,目前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我們也可以聯想到,這是學校爭取優秀生源的一種手段,希望把好苗子都先招進來。”

“給拔尖的同學錦上添花,給不適應本專業學習的同學雪中送炭。”這是上海交大2024年轉專業新政後同學給出的真實反饋。

“如今很多高校放開了轉專業自由,其實就是給學生機會了解大學、瞭解專業並且瞭解自己。”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過去的調研顯示,大學本科生對於自己所學專業的滿意度不足30%,很多時候就是因爲對於自己的認知不清以及對於專業的不瞭解,學生進入大學後興趣也會發生轉移,因此大學應該給到學生自我探索的機會。

陳志文則談到,現在上海交大等高校公開提出,掛科也可以轉專業,這個做法是希望讓學生揚長避短,突破了以前的優秀學生才能選擇的瓶頸,做到了因材施教,“掛科恰恰是可以轉的,理工轉文就是這其中很典型的案例。可能有些孩子高考數學、物理考得高,誤以爲自己能學一些理工科,進大學後發現是災難,這個政策就給了他們機會。”

高考志願填報就不必太在意專業了嗎?

轉專業政策對於高校學生和正準備填報相關高校的學子而言,或是利好消息,但其中有些問題也需關注,由此衍生的問題也需要高校提前一步思考。

當前,有人給考生填報志願支招,“先不必太在意專業,進大學後再換專業”,熊丙奇認爲,這種想法要不得。他強調,“零門檻”轉專業並非學生想轉就一定能轉成功,“通常,轉入有名額限制,且要進行相應的轉專業考試,轉專業的成功率並不高,不是百分百就能實現的。”

此外,陳志文認爲,高校學子對於一些熱門專業的非理性轉入,也有可能發生。比如大家有可能會一窩蜂地轉到人工智能、計算機。“但要注意,這種轉入和熱度是非理智的,學生不一定真的適合,而只是受一些網絡聲音等的影響。”

在陳志文看來,學生現在選擇專業有可能會陷入兩個誤區。第一,不是學什麼專業就做什麼行業,除了和行業關聯較強的師範生和醫學生,其他專業學什麼不幹什麼是一個普遍現象;第二,沒有永遠蒸蒸日上的行業,都是興衰交替。

“一個本科4年,加上研究生就是7年,7年足夠一個行業經歷興衰了,所以不要盲目相信社會推崇的所謂熱門行業。我想奉勸孩子們和家長,謹慎追求熱門,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擅長什麼,學會揚長避短。對個體來說,最熱門的就是自己最擅長的,切忌以短搏長。”陳志文說。

而從學校乃至國家對於教育的宏觀角度看,“冷熱門專業是否會溫差加劇”也是該政策受到網友質疑的點。對此,儲朝暉表示,本身學生選擇專業就是基於自己的天性、就業選擇以及專業評價,通過這樣的選擇體系,可以縮小如今社會用人和學習之間的鴻溝。

“就像現在市場需要高技能人才,但很多高校還是隻會培養只有書本知識的學生。”儲朝暉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通過放寬學生轉專業的自由,也能幫助高校更好地實現專業建設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銜接,從而離高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更近一步。

陳志文則關注到,對於像復旦大學、上海交大這一類承擔國家戰略任務的高校,比如核物理專業,還要不要留人、怎麼留住人的問題。他指出,如果大家一窩蜂地轉去別的熱門專業,相關學校要思考,怎麼“保”這些承擔戰略任務的專業。

熊丙奇認爲,放寬轉專業自由,這實質也對大學的專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必須做好學生的生涯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學、專業,以及認識自己。給學生提供自由轉專業機會,可以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而前提是他們瞭解自己、瞭解大學專業,不再盲目追逐熱門。”熊丙奇表示,其次,大學要增強專業建設,破除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二元論,建設真正的特色專業,淘汰沒有特色的專業,提升專業學科的質量。

最後,熊丙奇指出,大學要建立起學分制的貫通,包括通識教育、基礎學科的學分互認,學生也要在轉專業之前做好自己的學分規劃,謹慎地進行轉專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