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網絡安全產業規模突破260億,Sora等推動的大模型生態安全受關注

網絡安全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近年來,網絡安全產業市場需求和潛力加速釋放。

2月28日,上海市經信委總工程師葛東波在2024上海網絡安全產業創新大會透露,上海網絡安全產業規模已突破260億元,實現三年倍增,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5%,帶動相關產業增長超過2500億元。

聚焦零信任安全、隱私計算、人工智能安全等方向,上海已形成一批網絡安全關鍵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成果。

大會現場發佈了《2023年上海市網絡安全產業創新攻關目錄》,涵蓋人工智能安全、隱私計算、新一代數字身份認證、軟件供應鏈安全、數據流通安全等11個方向,共計16個創新成果。

葛東波表示,上海將聚焦隱私、量子計算等技術方向,5G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面向全國開展創新攻關,推動網絡安全關鍵產品研發和示範應用,形成一批創新成果。上海還將引導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爲網絡安全企業創業投資、股權融資創造便利條件,支持標杆形企業上市融資。

此外,上海支持保險機構、安全企業提供高端定製化服務和保險方案,面向黨政、醫療衛生、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探索開展網絡安全保險試點,建立網絡安全保險服務模式。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衆多領域的深入應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委會日前發佈的2024年網絡安全十大發展趨勢提到,人工智能安全技術將成爲研究焦點,預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將在網絡安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初步展現其顯著效能。

中國信通院華東分院院長廖運髮指出,從ChatGPT到Sora的橫空出世,都引發廣泛討論,當前上海正打造大模型產業生態,推動大模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中國信通院華東分院已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成立大模型創新中心,重點關注大模型的安全,涉及基礎設施、雲服務以及機房、通信等安全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數據隱私泄漏問題。

商湯科技信息安全委員會負責人吳友勝認爲,人工智能賦能安全方面路途還很遙遠。“我們訓練數據的規模、質量、標籤化的要求,可能說一般企業根本達不到這些數據。在算力層面,並非所有企業都能滿足GPU硬件要求。”吳友勝說。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網絡攻擊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斷演變,呈現出分佈式、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特點。吳友勝表示,一些黑客會利用AI技術發現漏洞,從而利用工具的快速迭代繞過漏洞,這也給網絡安全從業者帶來巨大挑戰。

“風險與挑戰並存,在重視和利用技術的同時,需要監管層面更好地確保這把利劍賦能行業,而不是給行業帶來災難。”吳友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