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區最大“小樑薄板”舊改項目提前三年收官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11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把“關鍵小事”辦成“暖心實事”——上海中心城區最大“小樑薄板”舊改項目提前三年收官》的報道。

“我很激動,排隊都排不上。”年近七旬的劉真聽說簽約時間後,天還沒亮,5點多就起來排隊了。如願以償,在400多戶居民中,她第一個簽字。

“我落伍了啊,沒想到這麼快,差點兒趕不回來。”陳志衝是最後一個簽字的。在預簽約後,陳志衝就高興地給自己訂了浙江安吉的旅遊。一開始,陳志衝也不太願意籤,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新房到底有多大、房型如何;在看完房型後,他發現新房面積比自己預料的還要多出一些。

隨着最後一戶居民簽字同意,位於上海市楊浦區黃興路1039弄1-9號、12-27號的舊住房更新項目完成第二輪簽約100%,僅僅用時18天,即實現兩輪徵詢“雙一百”。至此,上海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小樑薄板”項目正式收官,比此前要求提前三年完成。

所謂“小樑薄板”,顧名思義指的是樑小、板薄,房屋建築用混凝土預製薄板搭建起來,質量差、隔音差、廚衛合用、室內狹小,改造難度非常大。

盼城市更新,這裡的居民盼了多年。

2013年,黃興路1039弄曾嘗試推進過一次成套改造,但當時徵詢沒能最終通過。今年5月,“更新”計劃重啓。這一次,計劃用“拆落地”的方式,將10棟“老破小”原地改造爲3幢新樓,讓大家徹底告別“小樑薄板”的生活。

“不僅所有的樓都有電梯,多出來的面積也不用居民付錢,還能搬回來和老鄰居們住在一起。”劉真是個急性子,聽說政策後第一時間就簽了字。

簽完第一輪後,劉真天天往動遷組臨時辦公室跑,很快就加入了志願者隊伍。她發現,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的是家裡七大姑八大姨,關係擺不平;有的想“獅子大開口”,希望能談個好價錢;即便工作人員磨破了嘴皮子,有些住戶依舊“巋然不動”。

劉真印象最深的,是樓裡一位呂大爺。由於過去有“心結”,這次遇到舊房更新,呂大爺對希望多出來的面積“寸步不讓”,提出了不可能完成、也違背政策的“心理價”。

“最長時,我和工作人員一起,跟他溝通了6個多小時。”劉真說。看到每天口乾舌燥的工作人員,劉真覺得自己也該盡一份力。每天一大早,她都先到公示板前,將今天的簽約率拍照發給呂大爺。

工作人員的柔性付出最終打動了呂大爺。簽字當日,呂大爺給劉真發來信息“謝謝你的熱心腸”。

“有一次開動員會,我們提了小區一個角落裡的小問題,現場工作人員不僅一口就答出來問題是什麼,還很快解決了。可見即便是小事,他們都做過充分調研。這讓我們覺得,街道是真的爲我們好。”周志平、李愛琴夫婦本來住的是產權房,也因爲這些細節被打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從1992年起,上海的舊改走過30餘年歷程。2022年,成片舊改收官;2023年、2024年,上海連續兩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完成“小樑薄板”平方數的目標。

作爲“小樑薄板”任務較重的城區,楊浦發揚“敢爲人先”的精氣神,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符合區情實際的可持續城市更新路徑,貫徹一線工作法,在一線聽民意、解民憂、聚民智。

在排摸調研基礎上按“戶—棟—幢—小區—街道—區”六級,形成非成套房屋“一表多圖”、一地一檔成果;制定形成《關於加快推進楊浦舊住房成套改造的實施意見》、區級工作流程、補貼及獎勵方案、增量房屋管理辦法等具有楊浦特色的“政策工具包”;鳳南一村是剩餘項目中唯一規整成片地塊,通過對這塊“大衣料子”精心剪裁,把增加建築規模後的富餘房源作爲其他缺量項目安置房屋使用,做好區域統籌平衡。

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說,楊浦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把羣衆關切的“關鍵小事”辦成執政爲民的“暖心實事”,以民聲定民生、讓“民意”變“滿意”。

更新中,不僅讓市民居住質量和獲得感顯著提高,還要保護和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兼顧發展和民生兩個視角;同意率的提升,也得益於多主體聯動,用活全過程人民民主金鑰匙,用系統性思維做好“安居宜居”大文章,以實際行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聚焦羣衆需求,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未來楊浦這一區域還會嵌入更多功能,提供包括老年活動室、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

“我已經搬到隔壁不遠的小區,聽說這個小區將來也有可能搬遷,於是我又報名繼續做志願者,把好政策向大家說明白。”劉真說。

採訪的最後,劉真向已搬遷到附近的老鄰居提議:“來,一起在居委會門前合個影,這幾年大家夥兒把身體養養好,過幾年我們還回來做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