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好太慢 小心演變成慢性傷口恐致命

臺灣醫療科技展在南港展覽館展開,新光醫院安排多場健康系列講座,新光整形外科醫師林育賢主講「傷口爲何不會好-後疫情時代看傷口照護需求」吸引大批民衆。鄧博仁攝影。

臺灣醫療科技展在南港展覽館展開,新光醫院安排多場健康系列講座,新光整形外科醫師林育賢主講「傷口爲何不會好-後疫情時代看傷口照護需求」吸引大批民衆。鄧博仁攝影。

一連4天的2022年臺灣醫療科技展,今天落幕,新光醫院安排多場健康系列講座,壓軸場由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育賢主講「傷口爲何不會好-後疫情時代看傷口照護需求」,特別針對難照顧的傷口以及糖尿病足的先進治療方式,現場吸引大批民衆聆聽,座無虛席。

林育賢表示,一般傷口癒合時期都會歷經發炎、增生、疤痕期,以每週15%速度癒合,但若沒照護好,演變成慢性傷口,嚴重恐怕致命。特別是糖尿病衍生的糖尿病足,其5年存活率僅30%,比癌症62%還要低。

林育賢指出,形成慢性傷口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缺血、感染、有異物、抽菸、外傷、營養不良等,若發現超過一個月無顯著癒合,可能就是生物膜慢性傷口,包括糖尿病足、壓力性潰瘍、靜脈淤積傷皆是。

林育賢表示,面對生物膜傷口,重點在於要先清創,接着可使用速必一乳膏等敷料,並可輔助使用俗稱長肉機的負壓治療、高壓氧、人工皮,甚至是更爲先進的細胞治療,都能得到很好的癒合。

但疫情時代,恐造成許多病患不敢到醫院致傷口不斷,林育賢透露,疫情嚴峻時期,一名80~90歲的患有糖尿病的老伯伯因爲沒施打疫苗,不敢到醫院,但糖尿病足嚴重到已無法走路。所幸醫療成立雲端平臺,伯伯的家人每天上傳傷口照片,醫療人員給予正確的傷口照護指導,三個月後再回到醫院,傷口已經小了許多。

林育賢表示,新光醫院新成立「傷口中心」,不僅收治病患量能大,更可同時透過雲端整合,未來希望擴及到診所與長照機構,以遠距視訊方式照護更多患者,同時新光醫院也針對特管辦法向衛福部申請了糖尿病足的細胞治療,未來希望造福更多的患者免受傷口惡化截肢之苦。

最後,林育賢也分享,若不小心有傷口,例如常見的跌倒「犁田」,如何避面二度傷害?

他指出,常見迷思有使用優碘消毒、不使用敷料,以開放式方式保持乾燥,「這兩個概念都只對一半」,傷口照護「不能太乾,也不能太溼」,優碘消毒後一定要在清除乾淨,否則不僅會把好的組織也殺掉,一層層堆疊也容易造成過敏,而傷口太乾,快速結痂但上皮生長未跟上,因皮膚太乾再度抓破皮,一樣又會流血,建議仍可使用人工皮等封閉式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