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元月營收 衰退近1成

貿易百貨業受春節內需消費影響,元月營收成長幅度近2成。圖爲12日民衆參觀2023臺北國際連鎖加盟大展-春季展。(鄧博仁攝)

證券交易所昨公告全體上市公司元月營收總計3兆117億元,年減3296億元、衰退幅度達9.86%,營收成長公司僅253家,衰退卻達718家;以產業分類,航運、金融保險以及光電業元月營收減少最多,淪爲三大衰退慘業。

證交所分析,航運業因通膨壓力,市場需求低迷,使運價下跌,加上春節長假,以致元月營收較去年同期大減逾43%;金融保險業因保險業務淨收益減少、匯兌損失增加,減幅同樣超過4成;光電業受傳統淡季及市場需求下滑影響,元月營收年減37%。

證交所指出,營收成長較大的產業,包括其他電子業因大陸封控結束、代工廠恢復正常,元月營收年增42.87%;觀光業受惠跨境旅遊復甦及春節連假旺季需求,元月營收年成長逼近36%,貿易百貨業受春節內需消費影響,成長幅度近2成。

不過,臺股兔年開紅盤後,表現似乎與營收脫鉤,主要是受升息趨緩,全球資金行情帶動下,臺股指數表現強勁;但隨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即將出爐,臺股昨明顯量縮、成交量僅1768億元、創兔年開盤以來新低,指數力守1萬5500點之上、終場下跌42點、收在1萬5544點,法人表示,投資人態度轉爲觀望,靜待美國通膨數據出爐。

富邦投信投資策略師徐翊達認爲,全球通膨議題沒這麼快結束,尤其美國非農就業數據遠優於預期,意味美國有進一步升息的可能,此外,美國下半年景氣復甦,中國大陸疫情後迴歸正常經濟活動,油價在需求帶動下,下半年可能從近來每桶80美元的價格,進一步推升破100元,原物料商品價格維持高檔下,現在寄望美國利率由升轉降,實在太過樂觀。

安聯投信臺股團隊指出,臺股近期處於市場對庫存調整觀望,以及擔心下半年需求不如預期等不確定情緒中,投資人預料會觀望一段時間;不過,整體來說,籌碼面已有正向支撐,待聯準會升息告一段落後,對科技股股價重回正向軌道帶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