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圈地”加速!發射成本需計算仍待降低 廠商稱年底有望實現液體運載火箭首飛
財聯社7月27日訊(記者 武鑫)延續2023年民營商業航天的爆發趨勢,今年我國商業火箭發射頻次還將增加,同時,產業鏈各環節的經濟效益也在逐漸顯現。
財聯社記者從星河動力獲悉,繼上半年穀神星一號成功發射3次後,公司下半年還將發射10次左右。爲運載火箭提供配套的航天電器(002025.SZ),目前已有小批量訂單,公司人士稱,“去年有幾千萬來自商業航天領域的收入”。
不過,商業航天發展還在初期,仍面臨低軌小衛星供給不足、商業運載火箭運力低、發射成本高等問題。
“圈地”步伐加快,民營火箭發射頻次穩超去年?
軌道和頻率作爲稀缺資源,正成爲各國不斷上演“圈地運動”的主場。
“下半年,我們可能會有10次左右的火箭發射,但具體多少顆商業衛星現在還不確定,一發火箭能搭載300多公斤的衛星重量。”星河動力公司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而據深企投產業研究院統計,2023年全國民營火箭共發射13 次,成功12次。另外,財聯社記者從公司公衆號獲悉,今年上半年,星河動力的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已成功發射3次,將12顆衛星與愛神星留軌試驗平臺送入相應軌道。此外,來自東方空間的引力一號和中科宇航的力箭一號,也在今年1月成功發射。
前述星河動力人士表示,國內的商業衛星客戶已經都在工作範圍之內,公司在國內是少有的能快速、大規模發射商業火箭的,在市場拓展方面沒什麼難度。
艾媒諮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告訴財聯社記者,“我國商業航天佈局略晚於美國,還處於早期階段,目前以大量的基礎研發、測試爲主,商業價值轉化量還較少。”相比於SpaceX,我國商業航天的追趕空間無疑還很大。
深企投產業研究院商業航天相關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小衛星製造及發射能力均嚴重不足,缺口在90%以上,尤其是低軌小衛星需求龐大,但我國產能供給嚴重不足。
但正因如此,在政策紅利窗口下,商業航天可供想象的市場空間較爲廣闊。艾媒諮詢預計,預計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2.3382萬億元。另外,根據德勤的預測,到2027年,我國的低軌衛星網絡總規模預計將達到3950顆。張毅說,“商業航天在未來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機會,有比較多的期待性。”
提及商業航天的企業發展路徑,張毅認爲,總體還是抓好兩端,一是設計端,二是運營端。對生產製造來說,未來更多會依賴代工採購及其他形式,類似於小米汽車的生產模式。
衛星通信落地先行,液體火箭能降發射成本?
那麼,商業航天帶來的龐大經濟效益在何處兌現?財聯社記者瞭解到,商業航天產業鏈較長,包含上游的衛星研製、中游的火箭發射服務及下游的應用服務和數據處理與分析等。隨着商業航天“圈地”速度加快,產業鏈各環節也會逐漸分得一杯羹。
張毅說,“航天領域的主要服務方向,包括國防安全,以及基礎性的導航、氣象、勘測、遙感、通訊等,而商業航天的應用範疇則更廣,總體是航天領域的骨架和基礎上,提供增值的應用服務。”
張毅舉例稱,一些商業航天企業將衛星通信(如WIFI),作爲初步的變現方向。商業航天所提供的小型近軌衛星,以基站的形式在國家的主幹網絡的基礎上,爲客戶提供通信服務,比如租借給運營商。
財聯社記者梳理髮現,不少廠商已在衛星通信領域佈局。其中,中國電信先後全球首發了手機、汽車直連衛星運營及產品;中國衛通(601698.SH)的廣播通信服務,目前可覆蓋中國全疆域、周邊及“一帶一路”主要區域,截至 2023年12月31日,起擁有17顆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華力創通(300035.SZ)、海格通信(002465.SZ)、三維通信(002115.SZ)等均有衛星通信設備的研製能力。
此外,在衛星導航、衛星遙感器等應用場景,華大北斗、航宇微(300053.SZ)、中科星圖(688568.SH)等均在佈局。
因國內火箭發射頻次不高,一些中游的運載火箭配套廠商正在等待市場需求的釋放。航天電器證券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有小批量的訂單,現在發(商業火箭發射)的不多,但去年有幾千萬來自商業航天領域的收入。”
據瞭解,航天電器的高端連接器與互連一體化產品、微特電機與控制組件、繼電器、光電器件等產品,能夠應用於商業航天領域。“現在整個量還沒上來,如果量上來,(訂單)都不錯的,只要起量,肯定是(對公司業績)有好處。”航天電器證券部人士稱,未來市場空間很大,但具體對公司賦能多大,要看參與程度。
相比於SpaceX,國內商業火箭的發射成本較高,因此“降本”是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航天電器人士說,“(運載火箭配套)需要低成本,技術上已經掌握了,(下一步考慮)如何產業化、低成本地製造出來。”
對於進行運載火箭研製和提供發射服務的廠商來說,發展液體運載火箭是降本的重要路徑。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星河動力的智神星一號液體運載火箭,此前已完成發動機與伺服匹配試驗。公司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液體運載火箭目前還在研製階段,可能會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首飛。”
張毅解釋稱,火箭中通常使用液態和固態這兩種燃料,液態火箭具備高比重、推力可調、工作時間長、相對靈活的優勢,尤其是可以多次點火開機、關機。此外,液體火箭發動機中的液氧甲烷商用優勢更大,因其綜合性能突出,更適合商業航天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的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技術逐漸取得突破,但火箭運力卻比較薄弱。以今年上半年商業火箭發射頻次最多的星河動力爲例,其穀神星一號火箭在近地軌道運力爲400kg,而SpaceX獵鷹九號火箭近地軌道運力卻高達22.8噸。
星河動力人士稱,“穀神星一號的運力、發射高度已經定型,但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穀神星二號,其運力可能會在穀神星一號的基礎上有一個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