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太空時代來了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 的30篇文章》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天下文化

QR Code

圍繞着商業太空產業的炒作宣傳一直都沒少過。但是,儘管技術領導人向我們承諾要建立月球基地和火星定居點,不過迄今爲止,太空經濟很明顯還侷限在區域性,至少在宇宙意義上是如此。

然而,2020年我們跨越一個重要的門檻:在人類歷史上,人類破天荒透過一家以平價太空移民爲目標的民營公司、而非政府所製造和擁有的飛行器進入太空。這是朝着在太空和爲太空建立經濟邁出的第一大步,其中的意涵,不管是對商業、政策和整個社會而言,再怎麼強調都不爲過。

2019年,估計太空產業3,660億美元的營收中,有95%來自「太空爲地球」(space-for-earth)經濟:亦即,在太空中製造用於地球的商品或服務。「太空爲地球」經濟包括電信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地球觀測能力、國家安全衛星等。這個經濟正蓬勃發展,儘管從研究報告來看,它面臨每當企業爭奪稀有天然資源時往往會出現的過度擁擠和壟斷挑戰,但針對它的未來所做的預測都是樂觀的。整體而言,發射和太空硬體成本的下降,吸引新進者進入這個市場,各行各業的公司已經開始利用衛星技術和進入太空的機會,推動其地球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與效率。

相較之下,「太空爲太空」(space-for-space)經濟,也就是在太空製造並用於太空的商品和服務,例如在月球或小行星開採、並用來建造太空棲息地或供應燃料補給站的原料,一直努力要發展。早在1970年代,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委託進行的研究就預測,太空經濟的興起將供應在太空中居住的數百、數千甚至數百萬人的需求,使得「太空爲地球」經濟(以及最終整個地球經濟)相形見絀。這種願景若是實現,將改變所有人經商、生活和管理社會的方式,但迄今爲止,太空中從來沒有一次出現超過13個人,使得前述的夢想與科幻小說無異。

然而,現在我們有理由認爲,我們最終可能會達到真正「太空爲太空」經濟的第一階段。SpaceX最近的成就(與NASA合作),以及波音(Boeing)、藍色起源(BlueOrigin)和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持續和大規模將人類送入太空的未來努力行動,標誌着民間公司引領的太空飛行開啓新篇章。這些公司有意圖、也有能力帶着乘客、遊客與最終成爲定居者的普通公民進入太空,爲多項產業打開大門,讓它們在未來數十年以大量的「太空爲太空」商品和服務,開始滿足那些人所創造的需求。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們檢視源自1960年代由政府主導的集中式人類太空活動模式,在過去20年中如何被一種新模式所取代,在這種新模式中,太空的公共計劃逐漸與民間的優先事項共享舞臺。由政府主導的集中式太空計劃,將不可避免地聚焦於符合公共利益的「太空爲地球」活動,例如國家安全、基礎科學和民族自豪。這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爲若要證明這些計劃的支出有正當理由,就必須表明對公民有利,而這些政府所代表的公民(幾乎)都在地球上。

與政府相比,民間部門熱中於將人們帶到太空,爲的是追求個人利益,而非國家利益,然後再滿足那些人創造的需求。這就是推動SpaceX公司的願景。SpaceX在第一個20年徹底顛覆火箭發射產業,獲得60%的全球商業發射市場,並建造愈來愈大的太空船,這些太空船的用途不僅是將乘客載送到國際太空站(ISS),也要載送到自己承諾的火星定居點。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zmr8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