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國產化自制率門檻 車輛公會:初期不宜過高
車輛公會指出,對於國產化議題,因兩岸有其經濟貿易特殊關係,自有限制的背景緣由,公會一致支持,但爲產業發展,亦支持多元品牌發展,儘管各方各有其見解,但呼籲政府應釐清並確立政策方向,在市場高度競爭下,政府、立法委員或社會大衆所期待國產化要求,對整車及零組件業者均甚具挑戰性。
對於有將車輛產業對比風電產業制定國產化比例的說法,車輛公會認爲,兩者不可類比,因風電產業有其政府補助而應盡之責,故要求自制率有其政策及補助之效,如同交通部有補助電動巴士及具體要求十項國產化,但對於其他各型式小汽車尚無補助,需仰賴業者自行努力突破。
就產業發展觀點來看,車輛公會認爲,車輛產業爲技術與資本密集產業,產業鏈相當龐大,牽動相關產業非常廣,涵蓋鋼鐵、塑膠、橡膠、玻璃、機械、電機、電子及服務等不同產業,且相關從業人才專業包括研發、製造、採購、行銷、管理、保修等技能,故車輛產業有「火車頭工業」之稱。
車輛公會指出,近年國際車廠全力透入朝向電動化與智慧化,廣泛跨域應用資通訊產業、半導體晶片,正是臺灣產業優勢,也期待能幫國內再創另一個兆元產業。
車輛公會分析,車輛產業中整車製造與零組件供應相輔相成、休慼與共,臺灣汽車產業具少量多樣與彈性製造的優勢,不斷投入研發與提升生產技術,加上臺灣廠商具有ICT電子產業優勢,汽車零件廠透過國內整車廠練兵,進而具備國際競爭能力與進入國際車廠供應鏈,將有助國家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