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要再把熱竈越燒越冷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終將訂於6月29日在臺北舉行的第八次江陳會議中正式簽署。這可以說是2010年6月29日兩會在重慶舉行第五次江陳會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來,兩岸關係發展又一個重要的基石

原本在簽署ECFA之後,社會各界熱烈期盼政府能夠一股作氣,依據ECFA所簽定的框架,儘速在當年年底第六次江陳會簽署投保協定。不料談判進度就此遲滯,去年只於十一月在天津舉行了一次江陳會,總統選舉結果出爐後至今也已將近半年,一個各界殷殷期盼,又對兩岸人民有利的重大合約,整整拖了兩年才獲得落實,耗費如此巨大時間成本,實在令人感嘆。

過去兩年,兩岸民間的旅遊、特別是大陸赴臺旅遊人數增長,可能是兩岸關係最重要,也是少數可以獲得檢視的成績單。但是,深層、具有結構性影響的經貿投資與文化交流,實際上卻處於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狀態。大家熟知臺灣對大陸的進出口金額,今年前半已經出現負成長的現象,臺商對大陸投資的金額也早就停滯不前,而大陸對臺投資,至今仍然是空包彈

本報系《旺報》近日發出警報說,「馬英九總統第2任期,兩岸不僅未加溫,反而變得更爲冷卻!」《旺報》的警告有科學的根據,因爲該報與政治大學預測市場研究中心合作編制的「兩岸和平溫度計」,出現驚人的倒退訊息。6月13日公佈的第12期「兩岸和平溫度計」只有31.3分,比較上期(5月份)的61.5分大幅滑落,其中的「互動」指標,也從57.5分掉到44.7分。《旺報》的12項分項指標,包括衝突指數、善意指數、和平保障指數等,也都全面下降,而「臺灣政府對大陸人民的善意指數」,首度跌落至低於「大陸政府對臺灣人民的善意指數」,更是值得政府省思警訊

政府部門有個「緊事慢做」的慣性,對於人民殷殷期盼,總是用異乎常情的謹慎態度,一再研擬、觀望。公務人員不敢開創,害怕犯錯的心態舉世皆然,但是像臺灣這樣,從總統、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到部會首長,一律抱持不做不錯的拖字心法,卻是舉世罕見。

一個久坐不動的老人,一旦動起來必然全身痠痛,步履蹣跚。馬總統連任後的幾項政策,一出爐就暴露出政府機器千瘡百孔的窘狀,正是最佳寫照。執政黨空有絕對多數的立法委員席次,卻連美牛這樣簡單的議題都要浪費社會資源,吵吵嚷嚷大半年無法解決,再加上命運多舛的油電雙漲與證所稅,以及漠視歐債危機、誤判原物料價格走勢、錯估人民期待,又拿不出靈活調整的智慧與勇氣,搞得整個政府幾乎停擺,完全無法推動政策興革。馬政府困坐愁城,幾近跛腳,這不能怪任何人,完全是馬總統與行政團隊自己的責任。

好不容易熬到江陳八會,終於盼到兩岸投保協定的利多來沖喜,這是馬政府擺脫泥淖的重要機會,千萬要打鐵趁熱,用兩岸互動的增溫來重新提振民心士氣。與表面觀光旅遊相比較,投保協定帶動產業的長期發展、創造實質就業,更帶來商業、運輸、地產乃至基礎研究發展的全面機會,大家都期待投保協定的簽訂,能夠帶動臺灣投資的增長,進而爲臺灣人民創造最大的長期利益。

但是,我們必須提醒執政當局,投保協定的簽訂只是奠基,一棟大樓空有基石,無法成其大,如何創造真正的投資誘因,纔是關鍵。經濟部雖然曾經三次放寬陸資來臺投資相關規定,表面上宣稱「97%產業項目已經開放」,但迄今繳出的卻是一張空白成績單。這種表面放寬、實際仍然緊縮的政策,比不開放還糟糕,特別令人沮喪。

馬政府應該擺脫緊事慢辦、表面塗抹的心態,在簽署投保協定的同時,責成相關單位完成後續的配套工作。在臺商保護方面,要具體落實投保協定的規定,確保臺商的權益不會遭到地方政府或特權份子私吞。在陸資來臺投資方面,《兩岸關係條例》有多處需要配合修正行政命令層級的《大陸人士在臺工作與居留須知》更需要調整。這些,都要擺脫「緊事慢辦」的心態,真正確實去完成配套。

政府主管單位對於大陸來臺投資,設立了多如牛毛的條條框框,例如《大陸人士在臺工作與居留須知》,規定來臺大陸人士有「專業人士商務人士跨國企業調動」的身分區別,不同身分有不同的居留規定,而且臺方邀請者資本額的限制、受邀的對象也有門檻極高的資本額限制,不同的資本額還有不同的居留規定。這根本是充滿敵意、獨步全球的嚴苛制度。其中資本額的門檻,在國外系用限制性產業的投資申請,到臺灣竟然成了對人身與行動自由的限制,顯示政府對於大陸企業與商業人士,其實還處於歧視性敵視階段。

我們呼籲執政當局實事實做,在奠定兩岸投資的基石之後,儘速全面檢討並且修正相關的配套,真正爲臺灣創造新的投資項目,同時確實保障臺商在大陸的權益。好不容易燒起的竈,絕對不能再冷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