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不能讓民進黨牽着鼻子走

旺報社評

大陸東部戰區1月8日夜間在臺灣周邊海空域進行軍演,理由是「反擊外部勢力、臺獨分裂勢力勾連挑釁行爲」,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11日發佈解放軍2026年入侵臺灣兵棋推演,顯示美軍將「慘勝」,數千美軍陣亡、兩艘航空母艦被擊沉。解放軍將有上萬人陣亡,數萬人被俘,海軍潰不成軍,國軍雖未被擊潰,但傷亡3500人,海軍艦艇全數被擊沉,全島斷水斷電,經濟重創。

鼓吹臺海戰爭 沒事變有事

大陸對臺軍演和CSIS發佈臺海戰爭兵推,不必然有相關性,但是臺海戰爭的研究似乎已經成爲國際社會的顯學,俄烏戰爭還在殘酷的進行,人們卻似乎已習以爲常,對於沒有發生的兩岸戰爭,反而更吸引國際社會的想像,然而想像的戰爭並不能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這或許是臺灣人民對解放軍演習越來越無感之故。

雖然臺灣人民對解放軍演習無感,但在美國與蔡政府,甚至國際社會一直認定「臺海必有一戰」的預期心理之下,本來應該西線無戰事的臺灣,最終可能在各方的鼓吹下由想像的戰爭,變成真實的戰場。

就像危機升高理論所描述,在敵對雙方相互的叫陣之下,危機會不斷升級,最終升高失控爲戰爭。而這種升高理論所指涉的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地緣升高模式」,也就是在特定的地方因爲危機發生,成爲全球矚目的焦點,決策者可能會有輸人不輸陣的心理,最終便以戰爭來解決問題。

過去美國發生這種戰爭的模式多不勝數,例如1986年美國雷根總統不斷和利比亞總統格達費叫陣,雙方互不相讓。雷根最後選擇在當年的4月分派出戰鬥機,長程飛行到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轟炸一番,終於讓格達費安靜下來。

相對的,2003年美國總統小布希堅決認定伊拉克總統海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雖然聯合國強力反對美國興兵,小布希還是派兵直搗巴格達,以強大的軍力摧毀海珊政權。

上述兩場戰爭原本可以避免發生,但是在美國世界警察地位感受到挑戰之際,美國就利用特定的地區做地緣升高模式,把武力當成政治工具,教訓或摧毀他國的政權。

第二種是「戰爭本身升高的模式」,其中可能是時間,也可能是規模大小的升高模式。就以俄烏戰爭爲例,去年2月俄軍入侵烏克蘭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丁也許認爲烏克蘭不堪一擊,所以戰爭應該很快就會結束。但是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俄烏兩軍仍在持續纏鬥,而且幾乎已經發展到不受控制的局面,俄軍不分青紅皁白的濫殺無辜,讓俄烏戰爭必然成爲當代戰爭史上最惡質與血腥的一面。

海峽中線失守 離戰爭近了

以上兩種戰爭升高的模式,很不幸的也很可能在臺海上演。美國爲了自己的國家利益,不斷的慫恿蔡政府升高對中國大陸的對抗,讓解放軍對臺的演習越來越接近臺灣本土,過去的海峽中線不見了,臺灣的安全防衛線也越來越模糊。

從地緣上來看,過去臺灣的防衛線很明顯的是海峽中線,解放軍若越過中線,便是國軍警戒的第一步。即使無法守住海峽中線,那麼領海、灘岸,甚至中山高速公路都是被國軍假定的防衛線。如今這些重層的防衛線變模糊了,美軍對臺的戰略構想,只好把臺灣防衛線直接假定在臺灣本島的灘岸,所以美國纔想到需要賣給臺灣「火山」佈雷系統,把過去民進黨最反對的地雷,重新搬到臺灣佈置,讓解放軍的搶灘部隊無法越雷池一步。

更可怕的是,過去美國軍事專家期待的想像戰爭,認爲戰爭可以控制在局部範圍內快速以武器決勝負,所以兵員的作用會越來越少,以致把軍隊人數不斷精簡,義務役的期限也不斷縮短。

但是俄烏戰爭之後,局部性、小規模的戰爭想像被打破,人們終於看到戰爭還是充滿殘酷性,而且也是全民總動員的戰事,所以強化全民國防,後備軍人再訓練已經刻不容緩,間接等於完全否定美國在冷戰時期所提出的各種危機與戰爭管控的理論,戰爭理論只能重新開始建構。

俄烏戰爭改變了人們對戰爭的想像,臺海若發生戰爭,是否也可能創造戰爭的新模式?不管是與否,戰爭最終還是殘酷的,美國可能想以臺海作爲新式戰爭的試驗場,臺灣人民難道要默不作聲被當試驗品?如果不願意,當然不能讓民進黨牽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