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侯友宜怎能不面對臺獨課綱議題

旺報社評

侯友宜接受中天電視訪問時,網友提問若當選總統,是否修「臺獨課綱」,這是2024總統大選參選人首次面對課綱議題,但侯友宜並未迴應,這代表他對此議題的重要性並無足夠的認識,對一個民衆賦予高度期待,希望能改善兩岸關係,創造臺海和平的總統參選人而言,不免令人失望。

臺獨課綱動搖憲法根基

蔡英文2014年以民進黨主席身分指出,「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此後「天然獨」成爲流行用語。「天然獨世代」發動了太陽花學運、積極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並促成2016、2020蔡英文兩次當選總統。天然獨世代在近10年臺灣政治舞臺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天然獨世代是怎樣煉成的?李登輝1996年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大力推動本土化運動,中研院院士杜正勝推出以臺灣史爲中心的「同心圓史觀」。在此史觀下,中國文化與荷蘭、西班牙、美國和日本等都是臺灣多元性中的一環。這個史觀稱中華民國在1945年「接收」臺灣,以大篇幅論述「臺灣地位未定論」,強調日本是臺灣過去400年來唯一的合法統治者。這種論述有很多矛盾之處,最簡單的反駁就是,獨派認爲日本的統治於法有據,那麼清朝當然擁有對臺灣的統治權,否則如何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民進黨兩度執政,從「歷史去中」順藤摸瓜到「文化去中」,經歷了「95暫綱」(95指民國95年)、「98課綱」到「108新課綱」,「去中化」工程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大謀略,先讓臺灣史從以中國爲主體的「本國史」體系獨立出來,再以「中國史」取代「本國史」,「中國」成了一個「外國」,至此,大陸是「中國」、臺灣則是「我國」。中學生的歷史教育從陳水扁的「臺灣史」到「中國史」再到「世界史」,蔡英文則更進一步,變成了「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徹底讓中國史的獨特性消失。

另一方面,打着「臺灣意識」的旗號,國文課本大量刪減文言文比例,從最初部編本時期的70%減到108課綱的45%到55%,新增選文中竟有日本人的漢文作品,及日據時代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被認爲是爲了特定政治目的所做的選文,並不是以提高中學生的文學素養爲出發點。

民進黨透過教育進行去中化工程,不僅從課綱大處着手改變臺灣年輕世代的認知,更在細微之處點點滴滴影響學子們的語言習慣,進而改變其認同。如2007年教育部長杜正勝以行政命令函各教科書出版社,「建議」教科書中的「國父」得改爲「先生」,「國字」得改爲「中國字」,「國曆」得改爲「陽曆」,「光復」得改爲「戰後」,「貴州省」得改爲「中國貴州省」等,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以中華認同區隔民進黨

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第一次外交出訪,參觀巴拿馬運河時留言署名「臺灣總統」,引起爭議。2019年蔡英文雙十談話提到:「中華民國已經在臺灣屹立超過70年」,「中華民國臺灣」應運而生。她不但概念置換,把中華民國改爲中華民國臺灣,還割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歷史。民進黨想臺獨卻不敢臺獨,只好寄生於中華民國。

民主化後的臺灣,強化在地認同與本土教育本無不可,但國家憲法與文化的根基不可動搖,以臺灣寄生中華民國不但對我國際地位沒有任何幫助,更助長大陸對臺灣的敵意,在文化與歷史上獨尊原住民與日治時代,否定清朝與民國時代,反而使臺灣歷史淺薄、文化失根,既不能成爲日本的一環,反而成爲福建的一部分、中國的邊陲,失去與北京平起平坐逐鹿中原的地位與視野。

2024總統大選是戰爭與和平的抉擇,戰爭的可能性與賴清德的臺獨主張息息相關;年輕世代的國族認同,影響了他們選票的流向、左右了大選的結局。而追究年輕世代的認同變化,教育正是關鍵的力量。以守護中華民國、維持兩岸和平爲參選出發點的侯友宜,怎能不面對臺獨課綱這個嚴肅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