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恢復大交流 臺海免於驚濤駭浪

旺報社評

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確立了大陸黨政機構改革的工作主軸,並未在兩岸問題上着墨,顯示北京把精力聚焦在內部發展與制度建設層面。即將舉行的「兩會」將以政府換屆爲主題,相信臺灣問題也不會是重點。這表明北京並不急於統一臺灣,交流合作、和平發展仍是兩岸最大公約數。

疫後交流 緩解臺海緊張

二中全會公報並未透露機構改革具體方案,但從會前、會後媒體消息,以及習近平與大陸民主黨派召開協商會議內容來看,機構改革幅度不小,主要觸及政法、金融、科技三大方向,習近平坦言此次改革「觸及利益比較深」,至於港澳辦「升格」至與中臺辦(國臺辦)平齊,應屬於微調。

習近平啓動機構改革,海外輿論關注的重點是「以黨領政」的全面強化,但忽略了另一個重點,那就是兼併機構、精簡人事、削減開支,對於大陸官方來說,這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機構改革勢必牽動北京大量精力,也再次說明,習近平的施政議程仍以對內整固爲主,也就是爲「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奠定製度根基。

即便如此,二中全會公報重新提及二十大報告中「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的論斷,重申「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多少暗示了臺海問題、中美博弈與國際情勢的全面聯動,已經成爲中共施政的重大考驗,一旦外部環境穩不住,必將拖累大陸內部經濟復甦和改革進程。

如何因應臺海「驚濤駭浪」,絕對是擺在北京高層面前的重要課題。如果說去年裴洛西來臺,大陸的軍事圍島、飛彈越臺,還只是「你一拳我一腳」式的雙邊博弈的話,那麼今年美國將臺海與俄烏戰局更進一步掛鉤,令引爆兩岸關係的引信愈來愈難以拆解。在上述情勢下,臺灣又正值2024大選,如何主動作爲,化「驚濤駭浪」爲「風平浪靜」,讓戰爭風險遠離臺海,是兩岸必須面對的考驗。

好在兩岸執政者都認爲疫後恢復兩岸互動,是緩解臺海緊張的有效之策。蔡總統春節後出席大陸臺商聯誼,陳建仁內閣亦收起了蘇貞昌對大陸兇惡的面目,交長王國材喊出歡迎百萬陸客,兩岸政策基調趨於務實。同時,大陸重啓兩岸民航管道、協助遣返臺南槍擊犯,我政府也予以正面迴應。這些善意互動,都給兩岸民衆「春暖花開」的期待。

兩岸融冰 大陸願做更多

在「兩岸融冰」上,北京顯然比蔡政府做得更多、動作更大。國臺辦主任宋濤在近期一連會見臺灣農漁民、宮廟、佛教、基層社區代表等各界團體,不再是與國民黨或特定背景政界人物的對話,而是廣泛傾聽臺灣民衆意見。從陸方新聞稿可以看到,宋濤雖然重申了大陸對臺一貫方針,但並未要參訪團爲「統一」或「九二共識」等政治概念背書,支持兩岸和平發展、交流合作是雙方「最大公約數」。

新年以來,王滬寧與宋濤在會見臺灣訪客時,都反覆提及「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四要」,浮現出兩點新意:第一,大陸對臺不再堅持「結果論」,重新強調「過程論」,不再糾結於「不能只要和平發展、不要和平統一」等問題;第二,大陸顯然注意到了臺灣部分民意尤其是綠營對兩岸交流「前提論」的不認同,而改以「四要」畫出最大同心圓,是相當有自信、有智慧的表現。

大陸高舉「四要」與臺灣主流民意找到了最大交集,這也說明新年至今,大陸對臺恢復交流、接觸的一連串動作,並未像過去那樣被綠營肆意攻擊、污名化。換言之,在恢復和促進兩岸大交流的民意趨勢下,民進黨政府也必須順應民意,至少不敢逆向而行。遺憾的是,蔡政府對兩岸交流之門應開多大、多快,仍猶豫再三,既跟不上民意期待,也怕來不及規避臺海衝突風險。

以開放陸客爲例,陸委會拿大陸文旅部疫後「出國遊」試點名單做文章,卻忽略大陸官方向來不會將「出國」與「出境(港澳臺)」並列的慣例,以此作爲拖延的藉口實在荒謬。反而是國臺辦交流局在與我觀光業者會面時指出,是臺方在擋陸客,表態樂見兩岸直航與重啓觀光。美中加速走向修昔底德陷阱,蔡政府要有緊迫感,讓陸客與直航在今春恢復,愈多大陸人在臺灣,臺海就愈安全,人民愈安心,對民進黨持續執政愈有利,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