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賴清德的務實臺獨困境
旺報社評
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美國右翼政客與學者鼓吹承認臺灣爲主權國家,拜登政府雖不惜對中科技脫鉤,以嚴厲手段保護先進技術,但在地緣政治上卻更加謹慎,希望與中國建立有效護欄關係。在此背景下,臺灣高度期望的《臺灣政策法》確定無法完成立法,部分條文將納入《國防授權法》;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雖將中國列爲首要地緣政治競爭者,但在臺灣問題上仍重申一中政策,不支持臺獨,無意挑戰大陸紅線。
美國威懾力漸削弱
柯慶生、傅泰林、葛來儀、黎安友與白潔曦5位重量級中國問題專家在權威《外交事務》期刊,聯合發表「如何避免因臺灣而戰」,提出了有效的嚇阻必須結合「可信的威脅」與「可信的保證」的架構。類似論點並非首創,但柯慶生等人針對中美關係與臺灣現狀提供了「平衡、清晰、完整、一致」的論述與模式,極具決策參考價值。
美國自冷戰時代以來就以「嚇阻」維繫臺海和平,拜登國安團隊針對大陸軍力崛起現狀,要求臺灣發展「非對稱戰力」,把臺灣打造成「最大軍火庫」,讓共軍犯臺必須付出慘痛代價,甚至遭到擊敗,同時有效提升美國軍力,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前進部署,但政策面與實務面顯然存在很大落差,美國威懾力量逐漸削弱。
另一個威懾已不足以有效嚇阻大陸武統的原因是,中共軍事現代化與建軍作戰構想早以設定美國的軍事幹預,一旦中共領導人決定對臺採取軍事行動,代表中共下定決心,不惜代價一戰,無論是美臺聯合威懾,或組織美、臺、日、澳、英聯軍都難以阻止。
美國學者早已主張,除了威懾之外,華盛頓須提供「可信的保證」,保證臺灣不法理臺獨,大陸不武統。葛來儀等將這些概念擴大爲美中臺三方的相互威脅與保證,也就是當對方不採取被禁止的行動,應獲得相對保證。具體實施就是,臺灣不能宣佈獨立,美國不能承認臺灣爲獨立國家,大陸則不能對臺使用武力強迫統一;三方都被威脅一旦超越紅線將承受損害,如自我限制,就不會蒙受重大利益損失。
臺獨空間愈來愈窄
過去40年,三方威懾成功維持臺海和平,但兩岸緊張情勢不斷上升,這個細膩的安排已形脆弱,五學者擔心美國政策如一面倒向支持臺灣永遠分離中國大陸,可能刺激大陸加速攻擊臺灣。觀察拜登國安團隊具體政策的操作,思維其實與五學者的主張接近,行政部門與國會的分歧愈來愈清楚,《臺灣政策法》就是典型的範例。在三權分立原則下,行政部門不便公開反對,實際上是消極因應。
剛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雖嚴厲批判中國,並宣示美國必然在美中戰略競爭勝出,但拜登政府在這份最重要外交政策文件中仍保留雙方「和平共存」空間,重申既定立場,也彰顯一中政策及不支持臺獨,某種程度反映了相互威懾、相互保證的概念。大陸外交部對美國這份報告的反應傾向負面,認爲美方繼續虛化一中政策,但對美中關係的長期影響,仍有待觀察。
兩岸曾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不獨、不武」的相互威懾與保證模式,民進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急速惡化,相互威懾、保證模式早已失效,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說中表示,願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和北京當局尋找雙方可接受的維持臺海和平穩定方法,但只有喊話,沒有具體行動;反而在開放邊境時,刻意排除陸港澳居民,顯然沒有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兩岸關係愈來愈附屬於美中關係,漸漸失去自主性。
蔡英文從候選人階段就主張維持現狀,因而獲得美國認同,終能當選總統,6年來也得到美國強力保護,政局穩定。賴清德的政治基礎則是「務實臺獨」,務實是臺獨的形容詞。從拜登政府處理美中關係的政策軌跡,及其所彰顯的地緣政治及美中強權戰略競爭架構來看,臺獨空間都愈來愈窄,賴清德2024年競選總統,內部聲勢最高,但外部風險卻愈來愈高。他的總統之路仍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