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灣需要能創造和平的執政黨

旺報社評

自我駐美代表處可能更名「臺灣」一事曝光後,中共東部戰區宣佈將在臺灣西南、東南等周邊海空域組織聯合火力突擊等實兵演練,接着海關總署發佈暫停臺灣釋迦和蓮霧輸入,這是繼鳳梨之後又一次的農產品禁銷,將造成農產品出口的損失。

九二共識非票房毒藥

看來大陸有意在軍事與經濟上對民進黨政府施壓,但弔詭的是,這正是民進黨政府所樂見的。民進黨在新冠疫苗政策上以權謀私、草菅人命,造成支持者大量流失。面對2022年地方選舉以及2024年的總統大選,找回支持者熱情的唯一辦法就是重施故技,操弄兩岸對立。在民進黨政府看來,成本極低,卻收效甚大。

過去5年,由於大陸不願破壞兩岸感情,不希望民族復興進程被打亂,所以堅持和平統一,維持惠臺政策。民進黨政府便有恃無恐,認爲不承認九二共識也沒有「地動山搖」,只要不搞「法理臺獨」修憲,中共也沒有武力犯臺的理由。所以持續的挑釁,製造緊張,反而可以收穫政治利益,也可以名正言順的「親美反中」,持續向美國輸誠捐獻。這樣的操作,眼看中共正逐漸失去耐心,事實上民進黨政府開放萊豬和增加軍費,少數民進黨高層坐收利益時,臺灣人民已經在爲臺海緊張付出高昂的代價。

國際情勢風雲變幻、臺海兩岸詭譎緊張,人民不是無感,而是無力。面對日益威權的執政黨及渙散低迷的在野黨,感到無力迴天。近日來國民黨主席改選,原本不被外界看好,認爲是茶壺風暴的小事,但是因爲張亞中的參選,幾場辯論下來,引起關注。張亞中一介書生,他的網路聲量與相關民調卻一路衝高,直追前任與現任黨主席,出現張亞中旋風。

臺灣過去不是沒有終極統一的追求者,也不是沒有和平協議的提倡者,爲何此時能吸引廣大黨內外民衆的注意?這是因爲民衆對於兩岸困局所帶來的困頓與危險感到失望與不滿,越來越多人希望兩岸和平繁榮發展;對民進黨的無能失德的執政表現感到憤怒,希望有強有力的在野黨發揮監督制衡功能並推動政黨輪替,讓臺灣民主回到正軌。

國民黨出現四共識

張亞中之所以能帶動風潮,來自他強大清晰的論述能力,他的兩岸政策雖然未必能獲得黨內外的認同,但是透過黨主席選舉的辯論,讓缺乏黨內政策辯論傳統的國民黨出現活力,強化共識。從幾位參選人在辯論場內外的言論可以發現,不但沒有分裂,新共識正在形成。

首先在認同上,國民黨已經沒有更名的問題,參選人都堅持「中國」兩字不會被去掉;也都相繼表示,身爲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在民族認同上一致。這就爲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奠定良好基礎,也爲未來兩岸交流掃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礙。

第二,在九二共識上,除張亞中對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詮釋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參選人都願意接受九二共識,不再視爲票房毒藥。這有助於國民黨在進行兩岸交流時有明確可行的方向。

第三,除張亞中主張與對岸簽署「和平協議」,在改善與美國關係的方法上,與其他候選人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認爲應該繼續「親美和中」路線,追求兩岸和平,維持外部路線穩定。

第四,或許在理念側重有所不同,但是團結追求勝選的立場一致。參選人都體認國民黨沒有分裂的本錢,贏得2022年的地方選舉以及2024年總統大選重返執政,才能挽救危亡,撥亂反正,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不論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如何,國民黨已經逐漸凝聚出共識,應不致分裂。期盼新的領袖能帶領國民黨依據現實重建論述,恢復戰力。獨立自主的空間與尊嚴是主流民意,兩岸和平也是萬民企盼。沒有人希望2024年的選舉選出訂立城下之盟的亡國之君,更不希望選出流亡政府和美國寓公。臺灣已經走到和平與戰爭的邊緣,民進黨施政失敗天怒人怨,臺灣亟需一個能夠給臺灣帶來和平的執政黨,國民黨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