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爲什麼柯文哲應該訪問大陸

旺報社評

許多選民或因不理解,或受民進黨宣傳影響,不認同、不接受九二共識,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日前接受外媒專訪時表示,九二共識已經被污名化,他不會拒絕九二共識,但希望大陸願意換一個新名詞。柯文哲這段話隱含兩個意思,一是他接受九二共識,二是他有能力透過對話與大陸尋求新共識。

達成新的兩岸共識

每當談及兩岸議題,柯文哲總是樂此不疲回顧臺北市長任內,爲辦好世大運和雙城論壇,與陸方官員溝通協調的經歷,證明自己與北京已建立互信,未來當選有能力、有方法維持兩岸溝通。但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職位「層級」問題,院轄市長是地方官,中共在與地方層級官員交流,或處理兩岸城市交流問題,去政治化的空間較大,總統是國家領導人,中共在九二共識這類政治問題上,去政治化的空間較少。

自詡墨綠的柯文哲當年舉辦雙城論壇之所以能夠「過關」,關鍵是做出兩點清晰表態:一是認同兩岸一家親,二是強調兩岸城市交流非國際事務。前者屬於感性論述,後者以負面表列方式和臺獨切割,北京因而拍板同意續辦雙城論壇。作爲總統參選人的柯文哲,「柯市長」的論述顯然不夠,還需要更多對兩岸關係的正面表列。

梳理今年以來柯文哲的兩岸論述,基本可以勾勒出五個重點:第一,重申兩岸一家親、五個互相;第二,大陸地區依憲法爲我國領土;第三,超越統獨之爭,務實維持現狀;第四,加強國防嚇阻能力,令對岸不敢攻臺;第五,金廈和平試驗區。

柯文哲兩岸五重點,維持現狀、強化國防是兩岸固有的政治與軍事矛盾,一時難解,其餘三點都可以與大陸透過進一步對話,尋求更加廣泛的共識,並積累互信。尤其是柯文哲重申兩岸一家親、視大陸地區爲中華民國領土,較臺北市長任內「兩岸城市交流非國際事務」的說法更加清晰。換言之,若能將這段論述加以提煉或精進,應有希望達到「換一種說法表達九二共識意涵」的效果。

九二共識的新共識能否成爲事實,不是柯文哲一人說了算,需要柯文哲本人或民衆黨授權人士與陸方溝通。臺灣民衆黨成立後,固然屬於「非綠」,卻也屬於「非藍」,所有泛藍背景政黨,包括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無黨團結聯盟等,都與大陸發展出黨對黨交往機制,民衆黨與大陸至今尚未建立交往的制度性安排。

彰顯非藍非獨民意

柯文哲最近一次登陸參加雙城論壇是2019年7月,當時民衆黨還未成立,談不上黨際交往。今年疫後兩岸交流恢復,雖有多位民衆黨成員登陸,但都以個人或其他身分成行。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大陸可能對民衆黨仍處於「聽其言觀其行」的評估狀態,畢竟民衆黨不是泛藍政黨、甚至還有部分綠營背景;第二,柯文哲從未正面接受九二共識,大陸或許還有政治上的疑慮。

不過,大陸與民衆黨展開黨際交往,有其必要性。大陸對臺交流向來以藍綠劃線,卻陷入臺灣內部的藍綠政治鬥爭中,將「非藍」社會基礎推到另一邊。

民衆黨的崛起有兩個意義,一是彰顯「非藍」未必就是綠,「非綠」也未必就是藍,藍綠以外還有一塊更大的「非藍非綠」基本盤。二是民衆黨固然不接受統一,但也不支持造成兩岸兵兇戰危的臺獨,因而產生了「非獨」的概念。「非獨」不是統,「非統」未必是獨,只要大陸身骨硬,未來可能都變成「統」。簡言之,大陸若能與「非藍」、「非獨」陣營對話,兩岸關係將迎來新的突破進展。

既然柯文哲自詡不怕被抹紅,就應該再走一趟大陸,不妨去北京進行一場有尊嚴的對話,在九二共識外達成新的兩岸共識,或去廈門考察「和平試驗區」究竟能否建成。大陸也應自信地跨出藍綠界線,不必顧慮短期的2024選舉結果,讓「非藍」卻「非獨」的更廣大民意板塊不再懼怕大陸、也不再擔心兩岸交流的風險,兩岸關係將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