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有必要給中英關係創造一個新起點

來源:環球時報

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英國外交發展大臣拉米於10月18日至19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作爲英國新政府首位訪華的內閣大臣,拉米此行將圍繞落實兩國領導人8月通話達成的共識,就增進戰略互信、加強各領域對話合作深入溝通。這也是斯塔默政府調整英國對華關係的最新行動,被輿論賦予了改善以及爲雙邊關係重回正軌創造積極條件的期待。

王毅會見拉米 資料圖

據報道,斯塔默首相上臺後“收件箱裡堆滿外交難題”,其中之一就是“糾正近年來對華政策的混亂”,這也成爲本屆英國政府的重要變革方向。從外部看,英國已經意識到中英近年來的接觸和聯繫大大落後於其他大國,尤其是在G7中成了“絕對的局外人”,產生了危機感;從內部看,英國經過近年來的曲折反覆,也認識到中英不應也不可能走向相互隔絕,反思乃至呼籲對華合作的聲音在上升。這些都構成了英國方面調整對華政策的背景。在拉米之後,英財政大臣裡夫斯據稱也正在考慮訪華。

從今年4月英國時任首相蘇納克講出所謂中國是英國經濟安全“最大的國家威脅”的驚人之語,到現在新政府的積極改善對華關係之舉,倫敦轉變基調背後的根本因素還是中英之間發展相互關係的內在需要。一段時間以來,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中英在外交、經濟財金、能源、防務等多個領域展開高層互動和對話,雙邊關係釋放出企穩信號。

應該說,兩國選擇從加強經濟聯繫入手,是基於當前兩國關係現實的務實選擇。近年來兩國“政”雖冷但“經”仍熱。目前,中國是英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英國是中國在歐洲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二大投資目的地和第三大外資來源地。英國一直是中國企業登陸歐洲市場的首選目的地之一,在英國政府高度重視的能源轉型上雙方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而英國商界普遍希望改善對華經貿關係,特別是在“脫歐”後,英國需要開拓新市場。

不過,拉米此訪能否結束英國對華外交和對華政策的“混亂”和迷航狀態,實現兩國關係全局性的改善,還有待觀察。英國新政府的對華思維能否擺脫美式對華戰略競爭思維和新瓶裝舊酒的“三分法”,在堅持戰略自主的基礎上,走出一條以務實理性態度追求穩定互惠中英關係的新路,這是一個考驗。侷限於目前的作爲,不從根本上走出前些年導致中英關係陷入低谷的政治框架,恐怕很難。一些英國輿論也在質疑,政府如何在對華合作、競爭和挑戰以及與美對華政策協調方面取得平衡。

圖爲中國和英國國旗 資料圖

此外,當前英國國內在對華態度上仍然處於比較多元甚至矛盾的狀態,雙邊關係企穩的基礎並不十分穩固。從拉米訪華前英國國內部分施壓的輿論看,其中仍然存在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以及“中國威脅論”和相關變種,甚至還有一些就是純粹不希望中英關係好的聲音。如何能夠頂住這些壓力,實現對中英關係的準確評估,擺脫近些年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嚴重負面影響,切實認識到中英之間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激活已有機制、創造合作的有利氛圍,應是英國調整對華政策追求的重要目標。

英國新政府此前表示,要“以一種長期和戰略性的方式”來管理中英關係,我們希望這能成爲一個新的認知起點。中英之間固然有制度差異和文化社會層面的不同,只要能做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兩國關係完全可以開始一個穩定互惠的新階段。此前,針對英方提出的“競爭、合作和挑戰”這一3C原則,環球時報社評建議了一個更好的“新3C原則”——交流、共識和合作(Communication,Consensus and Cooperation),在拉米訪華的背景下我們願意重申這一建議,並希望雙方在務實理性原則的基礎上能夠取得成果,造福兩國人民、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延伸閱讀:

英國外相訪華 媒體:中英關係或迎一次修復與重啓之機

拉米的態度則是,英國政府要接受現狀。現狀就是中國正在崛起。同時,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都已在談判桌上佔有一席之地。它們和其他國家有能力塑造所在區域的環境。

文 | 海上客

英國外交發展大臣拉米將於今(10月18日)明兩天訪華。這是昨天下午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所宣佈的消息。

總感覺拉米此次訪問,是中英關係的一次修復與重啓之機!

英國外交發展大臣拉米

01

在宣佈拉米將訪華以後,在昨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毛寧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

此訪是英國新政府首位內閣大臣訪華。

緊接着,毛寧還進一步說:“雙方將圍繞落實兩國領導人8月通話達成的重要共識,就增進戰略互信,加強各領域的對話合作,深入溝通。

“中方願同英方一道秉持夥伴定位,堅持開放合作,促進互利共贏,推動中英關係行穩致遠。”

回想英國外相訪華,當然本身該是正常的外交活動。然而,在去年8月30日克萊弗利訪華時,仔細點數,他竟然是時隔五年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英國外交大臣。

誠然,這當中有一大緣故——新冠疫情。然而,即使如此,在疫情爆發之前,英國外相也有一段時間訪華。上溯的話,克萊弗利之前的英國外相訪華,發生在2018年7月,當時擔任外相職務的是傑里米·亨特。

克萊弗利在去年8月30日訪華

中英關係在近10年前曾達到一個高潮,所謂“黃金時代”。然而之後卻急轉直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哪怕英國在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以後緊跟美國,也不妨看看,即便中美關係之中,外交部長級別甚至更高層次官員之間的溝通,其實也是沒有斷過的。英國確實在某些方面用力過猛。乃至到了蘇納克出任首相後——

儘管他還算保守黨陣營者,卻也在多次公開發言中表示,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因此纔有了派遣克萊弗利訪華的舉動。然而,不得不說蘇納克上臺時的保守黨政府,真是內憂外患。乃至剛結束訪華的克萊弗利不得不離開外相職位。接替他的則是前首相、當年號稱中英進入“黃金時代”的卡梅倫。

本來,資深政客卡梅倫該對後輩蘇納克來個“扶上馬送一程”,哪知道馬還沒扶正,蘇納克內閣總辭職!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 圖:新華社

02

在蘇納克之後,工黨接替執政了十多年的保守黨,上臺之際的斯塔默頻頻談到要與中國改善關係。

而海叔注意到,剛上任之際的拉米,在美國《外交事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爲什麼要支持進步現實主義——英國爲何必須規劃新的全球路線》。

這篇文章不僅提及要重視英中關係,還提到如今的中國“經濟規模是英國的五倍多”。然而,“歷屆保守黨政府沒有重視這一點”。在拉米看來,無論是英國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還是看待“全球南方”的視角,保守黨都是有問題的。

海叔不得不說,如果藉着拉米所說的保守黨視角,那麼,在2019年中國香港地區發生“修例風波”時,英國的一些做法的癥結何在,也許確實能夠找到一點。

拉米如此寫道:“保守黨政府都深深陷入懷舊情緒,拒絕承認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英國前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他還揶揄2017年擔任英國外相的鮑里斯·約翰遜在訪問緬甸時,公開朗讀一首殖民主義詩歌。

拉米的態度則是,英國政府要接受現狀。現狀就是中國正在崛起。同時,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都已在談判桌上佔有一席之地。它們和其他國家有能力塑造所在區域的環境。

有趣的是,作爲即將上任的英國外相,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雜誌上發表外交關係領域的重要文章,他還是不得不寫道,那些新興經濟體國家“越來越無視歐盟、英國和美國。”

海叔個人認爲,拉米將英國與歐盟、美國放在並列的位置:

對英國國內來說,仍然可以讓一些人認爲英國頗有國際地位;

對美國來說,則能讓一些政界人士感覺,英國畢竟脫歐了,在西方形成了美國理想中的美英共同對付歐盟的感覺;

在歐盟來說,可以讓歐盟感覺英國並沒有與美國完全一致。

反正,看似無心地書寫,實際上暗藏玄機!

更有甚者,明明拉米認爲卡梅倫時期的脫歐公投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但他起碼在上任外相之際並不準備改變什麼。

承認現狀,並努力做得更好,也許就是拉米的行事方式!

03

中英關係確實猶如風向標!

在海叔看來,當下的大英,再怎麼出現若干懷舊人物也沒用。時代洪流滾滾向前。

如今:

既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國力極度膨脹之際;

也不是英國追求全球霸權,成爲“日不落帝國”之時。

還需注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英國就承認新中國。但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則要到1972年3月,亦即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後。

7月5日,擔任首相的基爾·斯塔默在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前準備發表講話 圖:新華社

英國比許多西方發達國家更早承認新中國,並發展一定程度的外交關係,在海叔看來,在英國來說最爲關鍵的一點是想暫時保住在香港的利益。

但只要中美關係沒有明顯改善,英國就不敢發展與中國的大使級外交關係。

而當中美關係融冰以後,中英關係也就火速升溫。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日本和不少歐美乃至大洋洲國家。

但英國仍有其特殊性。

世人皆知美英特殊關係。但海叔個人認爲,當年從大英獨立出去的殖民地多了,之所以美英有特殊關係,最爲關鍵的一點還是美國的實力。

而從拉米外相上任時所發表的文章看,他看出了世界大勢的變化。

希望他這次訪華取得成功吧!

另外還得說一句,就在10月17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毛寧在回答另一問題時,還專門說到香港。在毛寧看來,中國香港地區是世界最自由經濟體。

煩請拉米告知英國一些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