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關係護欄 臺灣的代價

旺報社評

大陸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G20外長會議舉行場邊會談,王毅向布林肯提出4份清單表達對美方的要求,布林肯則表達了對臺灣、香港、人權和烏克蘭等問題的關切。基本上,這次會談維持了雙方持續對話與降低敵意的意願,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近期的對話創造機會

中方只要三個聯合公報

王毅與布林肯的會面,是中美高層自去年6月以來第5次會面,頻繁程度是過去5年所未有。從對話後雙方透露的訊息看,中美對話的氣氛已經明顯改善,會後雙方都正面肯定對話成效,並表示願意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繼續就雙方關切的問題對話,劍拔弩張的緊張態勢可望舒緩。大陸外交部網站公佈的新聞,認爲王毅與布林肯的會晤「爲兩國未來高層交往積累了條件」。路透引述美方人士透露,會談爲習近平和拜登在7月稍晚時候的面對面對話奠定了基礎。這些跡象表明,習拜視訊通話的可能性存在,但是可能還要看美方接下來是否做出一些調整。

這次會面,中方的重點仍然在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王毅表示,中美關係擺脫困局的根本遵循是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中方所指的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發展中美關係。美方應落實拜登總統「四不一無意」 (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

臺灣問題向來是中美關係中的重中之重。王毅強調,美方表示要給中美關係加裝「護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纔是兩國最可靠的防護。中方據此向美方提出4份清單:要求美方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中方重點關切的涉華法案清單、中美8個領域合作清單,希望美方切實認真對待。這4份清單的具體內容尚不清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毅針對「護欄」的概念提出中方明確的定義,就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否定《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意義。

過去40年中美雙方對「一箇中國」各有定義,但大體相互尊重,如今中方認定美方正在「掏空一箇中國」,因而做出明確的定義,美方是否會接受還有待觀察,但中方已經把底線畫清楚,模糊的空間勢必緊縮。

美方既然意識到,中美即使激烈競爭仍然需要合作,那麼,護欄的建立就十分重要。現在中方把護欄明確下來,美方將認真思考雙方都能接受的護欄定義。

臺灣國際空間面臨衝擊

在中方看來,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動作力度加大,不斷偏離一箇中國政策,挑戰中國核心的國家利益。今年5月5日美國國務院網站更新臺美關係事實清單,移除原有的「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及「不支持臺獨」兩句。後來雖然在同月28日又放回「不支持臺獨」一句,但是「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句,至今仍未再出現過美國國務院的網頁。這句話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也是三個公報的核心精神。現在王毅將三公報視爲中美關係的「護欄」,美國國務院會不會將此語放回網頁,可以視作觀察中美關係的一項指標。

由G20集團外長會議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外長的尖銳態度觀察,烏克蘭戰爭短期內沒有結束的跡象,美國將在歐洲投入更多資源。

美國經過20年反恐戰爭的耗損,如今資源有限,即使不會在臺灣問題上做出實質讓步,但爲與中國建立「護欄」,就有可能在一箇中國政策的論述上作出調整。如此一來,對臺美關係甚至我國際空間會產生何種衝擊,就值得注意。

最近幾次中美高層會談都是美方主動邀約,甚至習拜三會也是美方釋放的訊息。拜登面對年底期中選舉的壓力很大,大陸也有開好年底中共二十大的需要,雙方都需要建立「關係護欄」,但願意爲此付出什麼代價,很快就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