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行時:科技部更新組織架構,各地密集成立“科技委”

日前,科學技術部官網發佈了最新組織架構,科學技術部直屬事業單位進行了調整。

在相應調整中,重組新設立了3個重要機構,分別是:科學技術部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科學技術部新技術中心、科學技術部國際科技合作中心。

紅星資本局還注意到,多地黨委科技委員會密集亮相,並由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雙主任”。

這些無疑透露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新動向和未來重點方向。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三中心成立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紅星資本局採訪瞭解到,新質生產力、新技術和國際科技合作,這三個新機構分別代表了我國未來在科技領域的三個重要方面。

“科技部新增這3個直屬事業單位,標誌着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分別圍繞新質生產力、新技術和國際合作展開,凸顯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紅星資本局表示,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成立,體現國家對於生產力發展新模式的探索和引領,意在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技術中心的設立,聚焦於前沿技術研發與應用,旨在搶佔科技制高點,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而國際科技合作中心的創建,則彰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開放姿態。

“這不僅體現對國內外科技發展的趨勢洞察,也是更進一步對未來科技競爭態勢的戰略佈局,突出以創新驅動發展、以開放促進合作,全面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朱克力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對紅星資本局表示,這三個機構都是科技部直屬事業單位,和其他12個現有事業單位一樣,更多是打造科技創新的全國共性基礎平臺,爲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新格局,科技部的調整備受矚目。5年之內經歷了2次調整。

201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將科學技術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科學技術部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

而去年3月機構改革中,科技部重組則進行了一輪“瘦身”。部分職能劃轉其他部門,同時加強科技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等職能,強化宏觀管理職責,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

夯實基礎研究根基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科技委員會主任丁薛祥出席全國科技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並作總結講話。這也是丁薛祥首次以“中央科技委員會主任”的身份亮相。

去年,中央科技委員會組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闡述了組建原因: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

上述全體會議上,丁薛祥強調,要夯實基礎研究根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決定着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在實現科技現代化中具有戰略性作用。

“儘管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顯著進步,但仍存在原創性不足、研究深度與廣度有待提升等短板。”朱克力認爲,新設立的三個機構在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方面將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可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新技術中心將聚焦前沿科技領域;國際科技合作中心則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更有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這些機構設立將有助於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礎研究體系,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馬亮認爲,還存在有技術無成果、有成果難轉化的問題。科技成果的研發、應用和商業化的創新鏈還存在斷鏈、短鏈的問題,亟待補鏈、延鏈,加強科技成果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基礎研究的問題是,和企業科技創新的橋樑沒有打通,導致基礎研究的投入不足、激勵不夠,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聯繫不強。”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多次提及

在最近的公開表態中,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表示,科技部將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加快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科技部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破除制約科技創新活力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7月18日公佈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也提到“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新型舉國體制”的說法首次出現在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會議指出,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

但並非所有進行的項目都要採用“新型舉國體制”。《意見》指出,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瞄準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

馬亮對紅星資本局表示,新型舉國體制的“新”,體現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下的舉國體制,和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舉國體制不同,既要強化政府的主導和帶動作用,也要凸顯企業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兩個積極性。

“新型舉國體制體現在市場機制下如何保障政府投入,跟傳統的舉國體制有很多本質不同。”馬亮認爲,一定要選擇那些市場不願意幹、市場也幹不好的領域,比如基礎研究領域聚焦突破,或者像人工智能等前沿性科技領域,“更多地尊重科技創新的規律,然後去推動這種創新。”

各地科技委亮相

省委書記省長擔任“雙主任”

隨着“中央科技委員會”的成立,近期各地省級科技委員會也密集亮相。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河南、浙江、遼寧、江蘇、吉林、四川、海南、甘肅、江蘇等省份組建的省級黨委科技委均已亮相,其中河南、吉林、四川、海南、甘肅、江蘇等都明確透露由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雙主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各地對於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深。

“過去科技體制的問題是無法調動其他同級職能部門,使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政策難以銜接,無法形成科技創新的跨部門協同合力。”馬亮對紅星資本局表示,“雙主任”的高配可以更好調動政府資源並加強跨部門協調,爲科技創新提供更強的體制支撐,更有助於打破過去“各自爲政”的問題。

朱克力也認爲,此前地方科技創新中存在的資源配置不均、創新氛圍不濃、科技成果轉化難等諸多問題,在省委書記、省長“雙主任”的配置下有望更好解決。

他對紅星資本局表示,各地成立省級科技委員會也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的具體實踐。

他指出,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政策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確保科技創新更符合國家發展需求和戰略利益;二是整合各方資源,立足“戰略母產業”打造數智競爭力,形成協同創新生態合力;三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四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

“省級科技委員會的成立,有助於在地方層面落實和執行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推動地方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爲新型舉國體制在科技創新領域深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朱克力說。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鄧凌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