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冒多叢「紅色小水泡」要小心! 醫:不治療恐留後遺症

周孜容提醒,病竈在結痂前皆有傳染力,應避免他人直接接觸病竈。(新竹臺大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新竹1名30多歲男子,最近換跑道至科技廠工作,時常熬夜加班、深感壓力,一日突然左胸感到奇癢無比,隨後冒出多叢紅色小水泡,就醫後經診斷爲帶狀皰疹,經抗病毒藥物及止痛藥治療後,症狀及傷口逐漸恢復。醫師指出,約5到10%的病人罹患帶狀皰疹後,留下長期的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儘速就醫。

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周孜容說明,通常年紀愈大,愈容易發生帶狀皰疹,且約有1/3的人,至少曾罹患過1次,當患者處於壓力、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容易發生。

周孜容也說,帶狀皰疹是由小時候感染過的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中,於免疫低下時,再活化發作所產生的症狀。一般民衆常誤以爲手部的汗皰疹,也是帶狀皰疹的一種,其實並非如此,俗稱的汗皰疹是溼疹的一種,跟病毒無關。

帶狀皰疹發作時,通常會先出現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等前驅症狀,約2到3天后會長出紅疹、水泡,往往於皮膚局部位置,不會全身性生長,並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等徵兆。

周孜容表示,若出疹位置在額頭、眼皮、鼻子、耳朵、或生殖器周圍,可能出現視神經炎、顏面神經失調或聽力受損等併發症,提醒民衆應儘速就醫。另,皮膚紅疹在進展成水泡後,切勿自行戳破,避免傷口感染,建議傷口處可透過紗布覆蓋,助於減少傳染的情形。

周孜容強調,病竈在結痂前皆有傳染力,應避免他人直接接觸病竈,在紅疹結痂癒合後,約有5到10%的病人會有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留下長期的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儘速就醫,並使用神經痛治療之藥物改善症狀,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羣,加速神經的修復。

目前有兩種帶狀皰疹疫苗,種爲活性帶狀皰疹疫苗,另一種爲非活性重組疫苗,兩種疫苗皆適用於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皰疹風險較高者,而去年新上市的非活性帶狀皰疹疫苗,又可施打於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相較於傳統活性帶狀皰疹疫苗保護力較持久,而此種新疫苗須施打兩劑(間隔2到6個月),並可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

周孜容也說,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曾罹患帶狀皰疹者,可於發病1年,且無相關症狀後,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另維持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作息,有助預防帶狀皰疹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