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團建首選場地——福建?

COSMO對話策展人王澈——

探尋福建傳統民俗背後的文化密碼。

近些年,隨着互聯網以及文旅產業的持續發展,東南沿海一帶的傳統民俗文化逐步走向臺前,祈求諸事順利的“遊神”;祭奠海神、悼念海上英靈,祈求漁發利市的“送王船”;希望來年風調雨順,有好收成的“拜天公”;祈求人丁興旺的拔拔燈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在全網引起轟動。

福建遊神,無 上至尊宮遷宮大遊

(高骨神將108尊,矮骨神將36尊) ▐

一方面,我們被這些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深深震撼,另一方面,也不禁好奇:爲何福建能將如此多的民俗完好地傳承至今?正是這種神秘而鮮活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投身探索,試圖在其中捕捉信仰的靈光與歷史的脈動。

正如策展人王澈曾在朋友圈中寫道的那樣:“不要低估福建人‘造神’的決心。”這句話不僅揭示了福建深厚的信仰文化,也爲“走神”這一獨特的藝術項目埋下了伏筆。

在王澈看來,藝術實踐與旅行、民俗文化密不可分,而“走神”正是在這種情境下誕生的一場關於藝術的行走。它帶着一種漫遊的心態,探索福建的信仰與民俗文化,彷彿推開了一扇歷史和民俗的門縫,溫暖而神秘。

“‘走神’是一個爲期十年的項目,以福建省的五個地區爲地點,每兩年深入一個地區。此前,我們已經走過了閩東和閩南。福建山多“神”多,歷史上並非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保留了許多生動、複雜且激昂的民間信仰。我們團隊以‘走神’的心態行走福建,不僅是一次藝術實踐,觀神、拜神和行走,也讓我從緊張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觀念中出走,當然也是一次學習和感知的過程。”王澈解釋道。

“走神”第二回行走路線,銀坎保繪製 ▐

“之前在閩東和閩南的行走的過程中,有許多吸引我的地方,”王澈回憶道。“比如媽祖有身份證,要坐飛機去巡視她的信仰之地;還有各種形式的遊神活動,永春的‘炸佛’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是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彷彿能讓年輕人激烈成長,老年人也不顯沒落,就像一個社會中最基礎的單位依然充滿生機;還有閩東的廊橋,既充滿建築的美感,又是一個多功能的公共空間。”

“走神”第一回行走路線,銀坎保繪製 ▐

銀坎保繪製作品 ▐

策展人張營營,在兩年前“走神”之後也深有感觸:“我開始主動關注途經的每一處小景的別緻,每一抔土的顏色與肌理,也開始關心“其他”,諸如神。參廟拜神,是行走項目的重點。外來神、本地神、大神、小神、天上的神、人間的神、動物神,我們通通關注,並予以同樣的香火。對於一個不怎麼迷信神的人來說,很容易做到將大小神們平等看待——平均它們的法力、威嚴與慈悲。

在這裡,寺廟與人的聯繫很強,當地人對於本村神的“信賴”似乎要大於他村之神,有時在廟門口,能看到幾個老人圍坐一旁,煮一壺茶,曬着太陽,嘮着家常。我想,本地神聽他們嘮久了,自然會知道村裡的家長裡短更多,也就更知道該如何“施展法力”了。”

攝於隱峰禪寺 ▐

順昌縣城 ▐

這是人神共存的良好案例。他們互相尊重——人敬神,神尊重或凝聚當地民俗,並提供信仰。村民在廟堂上喝茶 ,神也不會怪罪。

今年是“走神”項目的第五年,也是第三屆。王澈與同行的藝術家們來到了閩北。和以往相同的是他們不規劃具體的行程,而是以一種發散性、漫遊式的方式展開行走。相較於大城市,他們更傾向於深入縣城及以下的地區。“做藝術其實就是做文化,需要特別廣闊的地理視野,也需要更多的地域知識課。”彷彿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地觸摸到民間的現實與信仰的脈搏。

攝於三合臺鄉寺 ▐

攝於定風寺 ▐

相較於遼闊平坦的華北平原,東南丘陵,尤其是福建,似乎隱藏着更多神秘的氣息。自古以來,由於羣山連綿、道路險阻,福建成爲許多中原望族避亂遷徙的安身之所,也因此, 這種地理隔離也使得外部文化影響較少,福建的民俗得以保存得更爲完整、原始。

因爲交通閉塞,使得各地的民俗信仰各具特色。相較於閩北,閩東與閩南因臨海而多了一片廣闊的海洋空間,宗教信仰也隨之呈現出地域性的差異。閩北自古有猴、蛇等動物崇拜,而閩東、閩南則更多信奉海神、河神。這種差異不僅源於自然環境的不同,也與各地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程度相關。閩南經濟繁盛,民間信仰表現得尤爲熱烈,祭祀活動規模龐大、儀式隆重;相比之下,閩北與閩東的祭祀形式更趨於簡化,但信仰的結構卻仍然保持相似的內核。

攝於輪藏寺 ▐

攝於鄭魏村福善堂 ▐

“好的寺院,往往擇址于山水之間。”在五年的行走中,王澈攀登了福建大大小小的百座山峰,試圖在山河的脈絡間捕捉信仰的蹤跡。“好的寺院,總會依山傍水而建,與山的關係不僅塑造着一種獨特的氛圍,甚至營造出某種能量場,使寺中的神明更顯靈氣。因此,我在選擇探訪寺院時,常常會從地圖上觀察其與周邊山川的關係。例如定風寺、寶山寺,皆是在地勢與氣息相宜之處擇址而建。”

在閩北,你可以看到幾乎每個村落都建有廟宇,有些甚至與廊橋相互依存,形成獨特的空間結構。它們既與河流相連,又依靠山體支撐,步入其中,彷彿能切身感受到建築結構對空間秩序的塑造。這不僅是民俗文化的體現,更是一種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廟宇中的神祇,其配置與動線的安排同樣講究。“一座廟宇的存在,遠不止是信仰的寄託,更是空間、文化與精神的交匯之地。”

攝於開元古觀 ▐

攝於武夷山狐狸洞 ▐

然而,這次行走中最令王澈震撼的,莫過於位於閩北順昌縣合掌巖的萬佛石窟——一座靜默于山體間的石刻史詩。“這些石窟造像,不僅是佛陀菩薩在人間的化身,更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那些刀痕之下,鐫刻的不僅是石像的輪廓,更是一種歷久彌新的精神魂脈。”

合掌巖像是一個現代的石窟羣,像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一樣,令人震撼,也感覺到一種現實主義魔幻,塑像的技術很好,一座山被挖空,可見決心之大,空間設計得很好,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經歷。

滑動查看更多 ▐

合掌巖的花崗岩山體,被雕鑿成蜿蜒近200米、壁雕面積達9000餘平方米的石窟羣,窟內套窟,佛像林立,形制各異,規模浩大。自第一塊石頭被敲下,到如今這座氣勢恢宏的萬佛石窟呈現於世人眼前,“順昌石雕”非遺傳承人張保海已在此傾注了二十年的心血。

這不僅是一場浩大的雕刻工程,更是一場對信仰與匠心的漫長朝聖。石窟中的萬千佛像,見證着時間的流轉,也映照着福建山水之間,人與神共存的堅韌信念。

攝於合掌巖萬佛石窟▐

“這些儀式在今天的社會中顯得尤爲重要,人的生活畢竟還是需要有儀式感、有精神寄託、有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感,以及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安全感。”

正如上文所提,藝術實踐與旅行、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在“走神”的過程中,這羣藝術家不僅遊歷其間,更在“神性”中感受到藝術的氣息——一種超越個體生命、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深層美感。

福建的人神共居狀態非常有煙火氣,從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名人崇拜、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等等,感覺人都有出處又有去處,很穩定的自洽的人生邏輯。

其次,福建人的宗族文化也衍生成一系列的生活生產模式,比如閩南地區,家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宗族不僅在家族的內部有着深厚的聯繫,而且往往承擔着宗教、禮儀、祭祀等社會職能。宗族文化強調血緣、家族傳承和對先祖的崇敬,使得許多地方性民俗和信仰得以代代相傳,成爲一種持續不斷的文化紐帶。宗祠把人們緊緊連接在一起,一種凝聚力讓人們的生活充滿力量感,不破碎。

攝於鄭魏村福善堂 ▐

“這些看似日常的狀態都會給來參加的藝術家留下思考,對於創作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我的策展方式,很多經驗是可以轉換或者挪用到自己的工作上的,也有藝術家直接做一些創作。”王澈解釋道。

定豐寺 ▐

夜宿半山寺,是閩東之行中最另一令王澈印象深刻的經歷。

寶山寺坐落於海拔1300餘米的山巔。由於未做詳細規劃,一行人抵達山頂時已近黃昏。暮色沉沉,寺院裡傳來悠遠的鐘聲與誦經聲,循聲而去,踏入寺門的一刻,空氣似乎變得清透,一種難以言喻的氣息縈繞其間。衆人很快決定留宿。

清晨的山頂寒意襲人,儘管住宿條件有限,卻依然睡得安穩。凌晨五點半,在鐘聲和誦經聲中醒來,日出二聖冢,當年的通天大聖和齊天大聖兩兄弟合葬於寶山寺西南的山巔,兩百年後西遊記“齊天大聖”出現,逐漸多了一個猴像立於碑前,民間的信仰就在這半佛半道半巫半文學的狀態中交織生長,挺生動。從山頂遠眺衆山俯臥,河流蜿蜒,是個風水高地,有齊天的心。感嘆最早在此修行的人,選擇地方的智慧以及審美。

觀大聖祖廟日出 ▐

在回憶起這幾年在網上備受關注的遊神時,王澈也如實回答:“我沒有專門去針對“遊神”進行研究,”也沒有把“走神”項目侷限在遊神上。但遊神確實是福建民間信仰的重要儀式,各地神明會在不同時間從廟宇中被擡出,巡行轄區,人們沿途擺設供品、燃放煙花爆竹,以求驅邪迎福。

鄭魏村游龍 ▐

其中王澈最感興趣的,是神明的造像。

“我喜歡神明的造像,喜歡神明的多樣,更喜歡福建人對於神明的信仰形式。”比如擡神,在閩南、潮汕地區,村民們會擡着大大小小的神轎,巡遊至各家各戶,擡神鑽火堆,被拋進河裡,被搖來晃去,搖得越用力就越有心,期望“神仙”爲新一年帶來好運,保佑漁業豐收。當然還有炸掉財神的鬍子,也被稱作“炸佛”,以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祈求來年“浴火重生”。這些閩味“賽博朋克”,見證了神與人共樂,煙火氣很重,信仰很日常,不那麼“規矩”,充滿創造力,也不那麼單一,衆神共治,人神“蹦迪”,一片昂揚的景象。”

廣東省揭陽市 “炸老爺” ▐

“這種自由而富有創造力的信仰,與藝術創作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儀式的形式、視覺的張力,還是信仰背後的精神性,都能爲藝術提供豐富的靈感。而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能從自己的視角,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

在截稿之前,王澈一行人剛剛離開建甌市迪口鎮鄭魏村,準備踏上新的旅程。臨別時,村口的一位老爺爺對他們說道:

“路走不好,來刻一下橋。”以祈求未來順遂。

值慶橋 ▐

這句樸實的祝願,既是人的牽掛,也彷彿帶着神性的照拂。在福建,信仰與生活從不分離,人在其中行走,神性便在其中浮現。

編輯:Ariana

排版:Julia

美編:姜黑勒久

攝影&“走神”項目參與人:蔡夢寒、老軍、焦寧南、三川、金亞楠、賀勳、耿大有、於航、Alice 陳、浦瀟月、蔣斐然、王澈

部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與網絡